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盐马古道/行走中国丛书
ISBN: 9787222184312
彭愫英,白族,云南怒江人,笔名沧江霞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枣红》、散文集《怒江记》等6部。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发表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剑南文学》《厦门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中篇小说《风干的画》荣获《剑南文学》杂志2014年度好作品奖,散文集《怒江记》荣获中国作协2016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散文集《追风逐梦》荣获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散文《听命湖,凝结于红尘的一滴泪》荣获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教师组三等奖,纪实作品《追梦高黎贡山》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综合文学奖金奖。另获得云南省级征文奖若干次,两个年度被评为怒江州作协先进个人,怒江州首届怒江“名家”。
喇鸡鸣井 顺着如心情一样起伏的公路,过西关桥,蜿蜓融入古 盐镇啦井,青石板依旧把沧桑送给每个游人。古老的店铺, 缝纫机“哒哒”欢快唱着,剪裁鞋样的安静面容,挑针纳 线的微笑,悠闲散步的小狗,夕照里,恬静地欢迎远方客 人的到来。 土坯垒成的墙、木板窗下的柜台、青瓦上的草与高楼 上飘扬的旗帜、装饰华丽的店铺、热火朝天的建筑场面, 古朴与现代,和谐地在垂柳掩映的古盐镇上演。 一堵废弃的墙上,草书“为人民服务”以及毛泽东的 名字。光线透过稀疏的瓦片,投在灰尘蒙面的石灰墙上, 光斑有痕,红色书法道劲有力。走过古街,镇政府办公大 楼红色墙体衬托馏金大字“为人民服务”。我有点感动, 刻写在两堵墙上的“为人民服务”,静静地讲述着小镇的 昨日故事和今天仍留有的缅怀及热情。 红墙楼房后面,是一幢陈旧的老房子,这是当年兰坪 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大楼。20世纪50年代初期,兰坪县城 从泄江河畔的金顶镇文兴街搬迁到玉龙河畔啦井镇玉春街 ,啦井一度成为兰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8月 ,兰坪县城从啦井搬迁到金顶镇江头河沿。旧房寂寥,默 默讲述兰坪往事。 古盐镇的繁华,随着马帮沉寂成了历史;兰坪县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随着县城的再次搬迁载入史册 。啦井风采依旧,抒写兰坪县绿色工业园区的佳话。 走在啦井,我没有刻意地询问,心却时时感动在老百 姓自然流露的微笑里,朴素的赞语,让我的笔饱蘸深情。 站在笔架峰半山腰浏览啦井全貌,“满目青山翠,流 水碧天蓝”。坐落在玉龙河两岸的啦井镇,盐场旧址上高 耸的烟囱是古盐镇的标志。政策性下封闭了啦井盐矿洞门 ,撤掉了真空制盐厂房。啦井结束了生产盐的历史,贫瘠 的土地财政税源匮乏。晨曦里经济林木基地葱绿,我的神 思在初升太阳光照里飘逸。 老一代人喜欢称啦井为喇鸡鸣井。这与啦井上方不远 处的台坡地老地盘有关。《兰坪县地名志》记载,很早以 前,有一家为逃躲兵患的湖广人始来这里安家落户,他们 从家里出发时随带了一只大公鸡,经过长途跋涉,这只公 鸡才在宿地振翅长鸣,主人认为这是吉祥之地,是可以避 免兵患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安居,并唤住址为喇鸡鸣 。后来这家人在住址下面不远的山脊底发现有盐水,又迁 居那里煮盐为生,新迁的地方称喇鸡鸣井,原址在后人定 居时改称老地盘。 早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啦井便以开采盐矿 生产优质桃花盐而闻名遐迩,曾经商贾和马帮云集,衍生 独特的盐马古道文化。啦井曾一度成为兰坪县的县城,在 怒江州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兰坪县城的 搬迁以及国家政策性封闭盐矿,啦井悄然从历史舞台退下 来,沉寂在滇西北一隅。距啦井正式开井报课164年的5月 上旬,我的盐马古道之旅拉开了序幕,古盐镇啦井成了首 站。此后多年,我以啦井为轴心,沿着散射的盐马古道行 走,古今人文变迁让我颇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