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史(春秋战国)

图说中国史(春秋战国)
作者: 编者:龚书铎//刘德麟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35.8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图说中国史(春秋战国)
ISBN: 978722011119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他禁止 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 再没有控制诸侯的绝对力量。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 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 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 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 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 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 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 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 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 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 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 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画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使国力强盛。之后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 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他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 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 、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 不向周王纳贡。楚当时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 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 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 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 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 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 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 ,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 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 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 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 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 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 ,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 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 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之会”。公元 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 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 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 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 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 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 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他十多个国家。会上商 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 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