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34.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ISBN: 9787543897823
清王朝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至道光、咸 丰年间,早已隐伏的 社会危机,像火山喷发一样凸显出来。 人口众多,贫富悬殊 18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成倍增长,导致土地资 源平均拥有量的显著 下降。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中国人口翻了一番, 从1.5亿增加至 3亿多,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增至4.4亿。 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在这一时期明显地表现出 来。根据中国封建社 会末期的生产力水平,大约需要四亩耕地才能维持一 个劳动人口的*低生 活水平。至道光年间,中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两亩 ,而在清代农业*发 达的江南苏、杭、嘉、湖地区,生齿*繁,*是人多 地窄。浙江杭州府某 县,人均耕地仅0.**亩。人口的饱和状态,已由长 江下游各省转向边远地 区,“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 中已辟老林,苗洞已 开深箐,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四川在明末清初人口剧减,18世纪却吸引了大量 的外来移民,早已人 满为患,甚至东部山区也住满了难民。在多山、贫瘠 的湖南西部,无地的 外来移民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当地的苗族发生了 严重的冲突。 土地兼并的加剧,*加促使农民失去土地加深其 贫困的程度。社会上 出现了一批占田几万亩、十几万亩以至上百万亩的大 地主,造成了“一人 而兼数十人之产,一家而兼数十家之产”的社会现象 。农民因地租、高利 贷的剥削,有的从自耕农沦为佃户,有的失去土地, 成为流民。恶性膨胀 的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成为清朝社会危机的催化剂 。 吏治败坏,士人过剩 吏治的败坏,*队的虚弱*甚一*,加速了清王 朝向“衰世”滑落。 与人口剧增、资源相对拥有量减少相联系,清代中叶 以后,士人过剩的现 象*益突出。士人的总数与人口成正比例增长,各级 官职数却大体保持常 量,但封建性的自然经济又不可能把士子吸引到科学 文化事业的广阔天 地,读书人拥挤在狭窄的“仕途”上。而*趋*朽的 取士制度和官僚制 度,致使贪污、贿赂公行,官场*败*甚,直至道光 末年仍无改变。 统治集团的一味因循苟且,将就眼前,又纵容了 吏治的败坏,“论治 者以勤修政事为妄动,以坐听败坏为镇静”。号称“ 天下劲旅”的八旗兵、 绿营兵也*到严重蛀蚀,战斗力大为削弱。 统治阶级的*败、虚弱和被统治阶级负担的*益 加重,使社会的危机 异常严重。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白莲教在“官逼 民反”的口号下, 发动起义,清**征调天下的财力、物力,花费了九 年的时间才将其镇压 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 各地起义、变乱不断 发生,清王朝的“太平岁月”已明显地走到了尽头。 列强瓜分中国 本来,内政疲败、内乱频仍是中国历**封建王 朝由盛转衰的通则, 而道光、成丰年间愈演愈烈的西方殖民者挟坚船利* 、商品鸦片大举入 侵,*造成一种旷古未见的“变局”。英国商人把鸦 片作为解决贸易逆差 的商品输入中国,使无数的中国人越吸越上瘾,市场 愈来愈扩大,丰厚的 利润使鸦片走私风遍及全国各地。这不仅打破了中国 对外贸易的优势,每 年流出大量的银两,使中国银源枯竭,引起财政危机 ,*重要的是,给中 国人生理上和心理上以极大摧残,使得本来就已经* 败不堪的清王朝统治 机器*加败坏。 清王朝的被迫禁烟,触及了殖民者的利益,他们 便诉诸武力,用坚船 利*把战争的祸水强泼在中国头上。战争的结果是, “老大帝国”以签订 可耻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而告结束。从此, 殖民者纷至沓来,硬 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的漩涡。 曾国藩无力回天 镇压太平天国,名列“中兴名臣”之后,对江河 *下的清王朝,曾国 藩十分忧虑,他恨自己回天无力。有一件事再次触动 了他的心思。**, 曾国藩同赵烈文谈到: “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 仗之案时出,而市肆 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 变。”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