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4.40
折扣购买: 我生来使用筷子吗(汉文化的源流与秘密)/小通识
ISBN: 9787549595358
蒋瑞龙,新生代教师。网名自称“胡发展”,自觉陷于困境,困惑于教育如何“发展”。 参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专题研究,结集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偶有文章发表于各类教育杂志。 常常遇到一些孩子慷慨激昂地宣扬“爱国”,却对自己所爱的“中国”认识相当模糊,因爱孩子而作此书。
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 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采”的诗句来形容越窑 (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唐宋时期,白瓷也发 展到高峰,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 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明清时期, 彩瓷发展起来,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 、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为 《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 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 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瑞典的国宝 在两百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 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 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做瓷器。他为了显示自己高 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 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 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 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 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 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 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 这位贵族收到成品后,起初有些不高兴。他认真 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对,才惊奇地发现瓷器上水痕的成 因,于是情不自禁地赞叹中国制瓷工匠的技艺高超绝 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这件由于误会造成的瓷器成了极为绝妙的珍品, 如今它已经成为瑞典无价的国宝。 殷弘绪探瓷 中国的瓷器驰誉全球,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17、18世纪,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同黄金一 样贵重。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瓷器的认识简直可笑。 当时有一种薄如蛋壳的“脱胎”瓷器传入欧洲。这种 瓷器既薄又轻,光鉴照人,特别透明,以至于有一位 法国人,装成行家,竟然神乎其神地吹嘘说中国瓷器 是用蛋壳、贝壳制造的。 欧洲的王公贵族非常喜欢中国瓷器,一直希望能 仿制中国瓷器。但到18世纪初,法国人还只能制造含 有大量玻璃质的强度很低的软质瓷器。仿制质地坚硬 、素肌玉骨、绚丽多彩的中国瓷器的工作毫无进展。 直到后来,路易十四国王派遣来中国的一个叫昂特雷 科莱的传教士(后自取汉名“殷弘绪”),到中国江西 景德镇实地探究考察了中国的制瓷技术。1712年和 1722年,他通过两封长信,把景德镇制瓷原料高岭土 和瓷石的使用情况及整个工艺过程,都原原本本地告 诉给法国的奥里神父,并且取了高岭土和瓷石的配方 原料实样,使欧洲有关人士第一次了解到神秘的景德 镇以及制作瓷器技法的“秘诀”。这样,在昂特雷科 莱到中国二十多年之后,法国才制造出真正的瓷器。 现在全世界通用的陶瓷业的专有名词“高岭 土”(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东郊的高岭村边的 高岭山。 P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