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玉而为兰
ISBN: 9787517859246
周勇,笔名鲁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已在《散文选刊》《钱江晚报》《作文新天地》《安徽文学》《读者》《浙江作家》《浙江工人日报》《西湖·中学版》《团结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共计300余篇,约300万字,60余篇文章入选各种文学选集与教辅书。报告文学《你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获《中国作家》第三届“金秋之旅”笔会征文报告文学类铜奖。长篇小说《三个男人一台戏》(2008年)、《血脉》(2009年)分获第三、四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最佳小说银奖。散文《献给母亲的歌》2010年获得“读者杯”全国中学师生写作大赛金奖,2016年获得《中国校园文学》第二届教师文艺作品比赛铜奖,并入选“中华人文阅读中学读本”系列文集。
池塘中的睡莲 有几个月没去杭州花圃 了,趁着假期去看看。初夏 时节的花圃,有两种时令花 卉——月季和睡莲。月季品 种多,除了公园,似乎哪儿 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倒是睡 莲,除了偶尔在池塘里见过 一两回,便是庭院的大缸里 才能看到。也许是物以稀为 贵吧。 杭州花圃池塘里的睡莲 开得多,甚是漂亮,甚是壮 观。睡莲和荷是不同的。两 者都属于睡莲科植物,最容 易的识别方法是:荷的叶片 表面有茸毛,且成叶会挺出 水面,叶片为盾形且没有缺 口;睡莲的叶片表面油亮亮 ,成叶不会挺出水面,而是 漂在水面上,叶片为椭圆形 ,且有V字缺口。 花朵部分,荷的花朵较 大,花瓣基部宽阔,颜色有 白、红、粉红,集中在清晨 开花;睡莲一般花形比荷来 得小(大王莲例外),花瓣 长狭,颜色有白、黄、紫、 粉红、红、紫红、蓝,在午 时或夜晚开花。 荷全身都是宝,莲子和 莲藕(地下茎)可拿来食用 ,莲子、根茎、藕节、荷叶 、花及种子的胚芽均可入药 。不过荷的花期只限于夏天 ;睡莲,一般只利用它的花 朵来制作睡莲花茶、香水, 而且它一年四季都开花。 此时,透过池塘,我看 着高处雍容清俊的荷花,它 与低处浮游在圆圆绿叶上的 睡莲,我不知道哪一种花更 美。要我说,荷花如芊芊丽 人,睡莲就像小家碧玉,各 有风采。 要写睡莲,忽然想到一 个画家——莫奈。莫奈,法 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 创始人之一。莫奈43岁起在 吉维尼定居,在朋友的资助 下搬进了塞纳河畔的一栋有 庭院的农屋。他在庭院里挖 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种植 了睡莲,逐步把存粮的仓库 改建为画室,把庭院变成了 大花园。这个改造起初因河 水问题而受到当地人的反对 。莫奈费尽周折,才如愿以 偿。后来,他又在池塘中架 设一座日式小桥;池塘的周 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池 塘里则种植了睡莲。莫奈把 整个身心都投入这个池塘和 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 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 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放弃 过这个主题。 一个人坚持画睡莲27年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1909年5月,巴黎的公众在 丢朗一吕厄的画廊里看到莫 奈的48幅《睡莲·水景系列 》,人人为之拍案叫绝。 1911年5月,一次非同小 可的打击袭来,莫奈的第二 任妻子爱丽丝死了,这令他 饱受打击,也令他原有的眼 疾加剧。 1912年7月,医生确诊他 的右眼患有退化性白内障。 患白内障的莫奈,就像耳聋 的贝多芬,将自己置之死地 而后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他请人修建了天花板 透光的巨大画室,进行《睡 莲》组画的创作。从此,莫 奈开始了他那悲剧性的斗争 时期:他想以最大的毅力来 画完《睡莲》组画,与即将 到来的失明相抗衡。他开始 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这幢宁 静的水上花园里,观察水面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 在离他的池塘仅40英里的地 方弥漫着,75岁的莫奈也全 然不顾。这些巨大的画幅整 整花去他12个年头。不过, 这次他不再把画面分割成单 幅,而是让它构成一个整体 。当宏大的《睡莲》组画安 置在巴黎奥朗热利博物馆一 间圆形展厅四壁时,无边无 际的池水与莲叶在富有装饰 情趣的环形油画中展现出来 ,环绕在观众的周围,使人 顿生一种奇幻感。 人们纷纷向莫奈祝贺。 莫奈说:“我只是观察了世 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 笔记录了下来。” 莫奈迷恋睡莲。有的艺 术史家认为,莫奈是受到东 方思想影响,呈现出要超越 物体表象、直探本质的艺术 灵感。 我觉得,莫奈艺术的追 求与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之 美是不谋而合的。这大概是 印象派独辟蹊径的地方。 评论家瓦多伊说:“在这 些画里存在一种内在的美, 它兼具了造型和理想,使他 的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 在莫奈的《睡莲》中,与其 说他是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的 水中睡莲,不如说他是用水 中睡莲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 。 莫奈在吉维尼庭院里画 睡莲与黄永玉画荷,两者同 样是基于对喜好的事物乐此 不疲的追求,是一种艺术本 真的特质。这个在中国古代 早有类似的例子。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