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祖贻论临床:心脑疾病证治

国医大师刘祖贻论临床:心脑疾病证治
作者: 刘祖贻,周慎,刘芳,伍大华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4.40
折扣购买: 国医大师刘祖贻论临床:心脑疾病证治
ISBN: 9787571001254

作者简介

刘祖贻(1937-),国医大师,湖南省安化县刘氏医学第九代传人,后又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的开山弟子,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首批名中医。刘老从医6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理论、临床与科研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周慎,男,1952年出生,中gong党员,硕士。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术带头人。 刘芳,女,汉族,1973年出生,湖南安化人,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国医大师刘祖贻传承工作室主任。 伍大华,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会员。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刘祖贻精于临床,尤其对心脑疾病的辨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七辨九治辨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充分体现了刘老对心脑疾病临证的四大特色。 一、重视以心肾为主的脏腑辨证 刘老治疗心脑疾病,通常从脏腑辨证入手,尤其重视心肾辨证入手。盖因心主血脉、主神志,肾藏精主髓,为阴阳之根,而心脑疾病正集中表现在血脉、精髓、神志和阴阳等方面(详见第二章)。刘老通常选用清心火、通心络、补心气、养心血、滋心阴、温心阳、安心神、开心窍及益肾精、滋肾阴、温肾阳等药物。 二、强调以郁瘀痰饮风为主的内生病邪 郁瘀痰饮风都是心脑疾病病变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变化,同时也是心脑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正是这些病理因素导致了心脑疾病的缠绵难愈,甚至出现危象。因此刘老在心脑疾病的辨治过程中,非常重视这些病理变化,这在以后各章处处可见。 三、主张调养神志以安形体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姚止庵注曰:“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形神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俱,犹皆也。”明确指出“形与神俱”是身体健康长寿的保证。这种相俱,即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意思。形与神俱,意思是精神不可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形体是精神赖以产生和保存的物质实体,精神是形体属性和功能的具体体现,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刘老也重视形神学说,认为形与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促进。基于这种学说,刘老在心肾疾病的临证时,经常在对形体外在表现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养心安神、重镇安神、开窍醒神的药物,通过调养神志来促进心脑疾病的康复。 四、擅于调和脾胃以助五脏 刘老认为,心脑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且女子“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素问·上古天真论》),提示中老年人易患心脑疾病与其阳明先衰不无关系。并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亦是“五脏六腑之海”(《素问·太阴阳明论》),人体的脏腑器官都有赖于脾胃水谷之气的充养,加之“脏腑各因其经(足太阴)而受气于阳明”(《素问·太阴阳明论》),更加体现了脾胃健运对五脏六腑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因此刘老在临证中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通常在心脑疾病的用药中加用调和脾胃的药物,如健脾益气之黄芪、党参、白术、黄精、莲子肉;益胃养阴之沙参、麦冬、石斛、太子参;调脾理气之陈皮、青皮、大腹皮、莱菔子、隔山消、佛手;助胃化食之砂仁、豆蔻、神曲、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等药,通过调和脾胃来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国医大师刘祖贻60年独特的临床心悟 研读全书,学习借鉴,将国医大师刘老“请”到自己身边来随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