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李孟昱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李孟昱
作者: 华玉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李孟昱
ISBN: 9787218132297

作者简介

李孟昱 李孟昱,笔名华玉,湖南省涟源市人。1941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大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初任文艺编辑,与文艺结下不解之缘,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春之韵》,书法作品集《暇豫墨趣》《名胜 墨韵》《风月墨缘》《民俗墨象》,书画集《花情诗意》等。其主要业绩则体现于新闻编辑与报业经营管理,被评为新闻高级编辑。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全国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称号。1991年先后应聘为广东省文学院客座院士、暨南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为有突出贡献专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荣获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每值秋深霜重、菊黄蟹肥时节,便有那些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对菊抒怀。然而多半是抒发他们个人那种清高、伤感、孤傲的情感罢了。而今天,亿万劳动人民却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谱写一首首豪放、磅礴、壮美的菊花诗。 11月的一天,我随着观赏“小榄菊花会”的浪潮般的人流,来到有“小柴桑”之誉的菊城。一踏进街口,远远就闻到一股清幽的芳香,随风而来,沁人心脾。抬头望去,大街小巷,几乎家家户户的房门口、凉台上,都种着一盆盆、一丛丛花朵灼灼的秋菊。那金黄的、纯白的、艳红的、淡紫的、黛绿的丽花,仰着她们那娇态逗人的圆脸,像是在迎着人们粲然微笑;不时还有一簇簇悬崖菊从墙垣上倒垂下来,摇曳着她那婀娜多姿的玉臂,宛如在欢迎远方的来客。这妩媚的笑脸,婆娑的舞姿,又仿佛是在向人们倾诉她的主人对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 小榄人偏爱菊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情趣的。他们爱菊、种菊,早在几百年前就已成风习。倘若你问起个中缘由,小榄的每个成年人都会不无自豪地对你讲述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南宋咸淳八年,有一个姓苏的妃子,因不满朝廷,潜逃出宫,藏匿在南雄珠矶巷。宋度宗为追查苏妃下落,肆意屠杀人民。成淳十年(即甲戌年)发兵查剿南雄。珠矶巷各村百姓相率南迁,一部分人斩竹结筏,浮水飘流到小榄。当时正值清秋,小榄黄菊遍野,金黄耀眼,煞是可爱。南逃人们被这秀丽景色和幽美环境所吸引,于是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后,人们为纪念前人开村的功业,便自发组织“菊社”,举行“菊试”,借菊花而寄热爱乡梓之情。在明代,小榄就流传着“岁岁黄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邮”的佳话,可见当时品菊评诗的盛况。到清代嘉庆甲戌年(1814年),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菊花会,并约定以后每逢甲戌年都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菊花会。自嘉庆以来,历同治甲戌、民国二十三年甲戌,至今已是第四届菊花会了。每逢菊花会,全镇的人倾城而出,周围几个县的人也纷纷赶来赏花,参加人数之多,场面之热烈,只有广州年宵花市可以比拟。除赏花外,还有品菊、评诗、赛艇、演戏、舞狮、舞龙等活动以及各种展览,使菊花会更充满了诗情画意。 今年的菊花会,是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而将六十年一遇的“例会”提前举行,其规模比历届都要盛大。菊花会的主场设在风景宜人的中山公园和烈士陵园,展出菊花品种达八百多种,共三万多盆。踏进公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极为壮观奇妙的景致。啊!是谁的妙手,把天上片片彩霞摘落下来,飘撒在这满园翡翠之中,在璀璨的阳光下,彩色斑斓,使人目不暇接。难怪许多名画家都爱在他们画菊佳作上标上“霞色”“落霞”的题款呢!走上前去,那争芳斗艳、仪态万千的繁花,便一个个对你绽开了笑靥。停下你的脚步仔细欣赏一番吧!那迎风飘舞的是小榄传统名菊“嫦娥牡丹”,她凌空舒袖,仿如万里长空翩翩起舞的嫦娥一般飘洒俊逸;那亭亭玉立的“黄海秋月”,恰似明月亮照、光泻大地般柔和晶莹;那含羞欲语的“蜜蜡西施”,瓣带蜡光,散发着蜂蜜般的清香;还有那有如微波荡漾、碧水长流的“秋水长天”;色白如玉、花香袭人的“萃香菊”;芬芳馥郁、根叶比蔗糖还甜的“甜香菊”;耀眼金黄、色香兼备的食用菊“黄莲羹”……这朵朵菊花,简直就是一首首抒情诗,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想,今天人们之所以喜爱菊花,不仅只是因为她象征着无畏、倔强和坚贞,而且还因为她表示着美满、欢乐和幸福吧! 娇妍多姿的品种菊是令人惊叹神往的,然而,在小榄菊花会里,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如诗似画的造型菊。看,那用五百多盆各色菊花砌成的脚踏祥云、腾空而起的龙壁,那汲取民间菊艺砌作传统,同时配以电动装置,跃然盘旋、冲天而上的龙柱,吸引着多少摄影机的镜头。飞龙,素来是中国人民的化身,胜利的象征。这飞驰奔腾的群龙,不正象征着复苏的祖国正在实现四化的征途上突飞猛进吗?怪不得那些从海外归来的游子和港澳同胞,都爱在龙壁、龙柱前摄影留念呢! 我徘徊在凤岭下,欣赏着花样繁多的造型菊,蓦地瞥见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正眯着双眼,久久地凝望着那用黄白菊花砌就的“吉羊”坛。他似乎沉浸于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喃喃地自语着:“吉祥,吉祥,好啊,好啊……” 老人看见我在注意他,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朝我一笑,说:“你看,这坛的底座是桔果镶嵌的,上面是三羊,‘桔’和‘羊’,不是吉祥吗?” 我表示同意,高兴地点了点头。 老人用手捋着飘摆着的银白长须: “ 我们就是盼望着年年吉祥啊!” 停了一会,老人又指着凤岭下那帧用菊花砌成的“双凤朝阳”,说:“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据说这凤岭就是一只金凤凰变的。金凤凰,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吉祥鸟啊!可是,在解放前,它并没有给小榄人带来什么吉祥,而是连年的灾祸和饥荒。就说这菊花会吧,我参加过民国甲戌年的菊花会,我祖父还在同治甲戌菊花会上得过奖。但那时,哪一届不是土豪劣绅所把持,菊花会成了他们搜括钱财、粉饰升平的工具。解放了,金凤凰才真正带来了吉祥,人们总算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但后来,连‘吉祥’都要当作‘封资修’来批判的林彪、‘四人帮’横行中国,人民又遭了殃,就连小榄菊花也摧残得差不多要绝种了。要不是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这吉祥鸟怎么也不会再会回来,这菊花也不会开得这么盛、这么艳呢!” 老人说着,微微一笑,迈步走开了。而我,却被老人这席谈话引入了冥想。是啊,人们所希望的吉祥,不就是期望安定团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吗?有着这样的感受与愿望的,又何止一个老人。当人们漫游在花海之中,尽情享受生活之美的时候,自然要感谢那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这秋菊佳色的人。此时,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见见这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美化生活的能工巧匠。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找到了花会的负责人老李。说明来意,他有些为难地摊了摊手:“这些艺菊的培植者大都是本地的普通工人和社员,他们现在也许正在车间和地头开工呢,就是来了花会,人山人海的也难找啊!”也许我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吧,他马上接着说:“不过,我倒是可以带你去访访花会的设计人员,如何?”我喜出望外。老李边走边告诉我:这次菊花会的设计,全部出自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之手。他们没有一个人受过专门技术训练,就凭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业余的兴趣刻苦钻研,闯出来的。说着,他带我穿过花径,在花丛中拉出一个小伙子来。这年轻人有二十五六岁光景,壮壮实实的,浓浓的眉毛下深藏着一双闪闪发亮的眼睛,略带腼腆的脸颊被身旁的艳花映得格外红润。他起初有些拘谨,后来谈到菊花会的设计,便活跃起来,如数家珍地一一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他充满劳动喜悦的讲述,像山泉涓涓流水那样悦耳、动听,使人耳目一新。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问:“花会的设计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能否谈谈你们的经验?”一听到“经验”二字,小伙子又恢复了拘谨、腼腆的神情,他对我憨厚地笑了笑:“这没有什么,不会,就学呗!”不会,就学!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壮语啊!就是这些年轻人,凭着这种精神,摘下了天上灿烂的彩霞,为我们的生活穿上绚丽的新装;谱写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菊花诗,给人们的心头送来美的激情。花美人更美,人比黄花俏。我望着小伙子那被繁花映红的笑脸,激动非常。“不会,就学!”这正是千千万万青年的心声!我们的年轻一代要急起直追了,林彪、“四人帮”造成的青黄不接的局面就要扭转了。 “遍地寒英同目赏,漫天秋色迎君归。”在那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还有多少爱菊的人!他们的爱菊,更具一层深情:思乡。每逢金风送爽的季节,许多侨居异地的同胞都爱在自己家里种上几盆秋菊,以寄托怀念祖国的情意。严冬过后的春风送来小榄花会的喜讯,怎不使他们欣喜若狂?多少人不避艰辛,扶老携幼,踏上了回乡探亲的归途。因此,本届菊花会的又一显著特点,便是侨胞云集,乡人团聚。偌大个菊花会里,到处都有他们欢跃的身影,到处都可听到他们愉快的笑语。白发苍苍的老侨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又能重返故里,再见祖国的光明,对菊咏叹,高兴得流下了热泪;青春焕发的年轻人,穿着五颜六色的秋装,兴致勃勃地穿插于万花丛中,尽情呼吸着异地没有的香甜空气;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红喷喷的胖脸犹如朵朵盛开的鲜花。他们第一次踏上自己的国土,眼前的一切竟是这样的美好奇妙,看也看不够,以至无论妈妈怎样哄着拉着,都撒着娇不肯离去。是啊,劫后复兴的祖国,不正像这锦簇花团、千姿百态的花会,吸引着远方游子的心么? 太阳渐渐西斜了,赏花的人仍然川流不息。我步出公园,信步踱上花街柳巷。远望天边瑰丽的晚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饱和着花香的空气,啊!多美的花,多美的人,多美的生活!我的心,醉了。 他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化改革的掌舵人,《21世纪》报系的开创者,《南都》报系的推动者。不拘泥于常规,不满足于现状,与时俱进,创造未来。在他的任上,《南方日报》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在他的麾下,报业集团人才济济、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