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一本书读懂历代趣闻轶事(典藏版)(精)
ISBN: 9787515821177
张平,一个游走在繁华与世俗之间的平凡女子,喜欢旅游,亦喜欢在浩然的文字间行走,记录下那些旷古的寂寞和忧愁。愿意用文字为心灵,构筑一个可以停泊欢喜悲忧的港口。代表作品《仓央嘉措诗传》等作品。
先秦时期 机变诡异的宫苑猎奇 有怪癖的亡国美女:妹喜 妺喜的美丽和神秘百变的气质受到无数世人的称赞,无数个“第一”的名号也让这位倾城王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女间谍”“我国第一个亡国王妃”等称号。 妺喜有三大嗜好,或者说是怪癖:一是喜欢观看人们在偌大无边的酒池中大肆饮酒作乐,看到尽兴时不禁放声大笑;二是她喜欢笑着听绢帛被撕裂时发出的响声,觉得那是无比美妙的声响;三是她偏爱男人戴的官帽,常常佩戴男官帽以显示自己的率性豪爽。 作为夏桀的新宠,对于妺喜的任何要求和癖好,夏桀都会竭尽全力地去满足她,只为博得美人一笑。史书记载称,夏桀曾为妺喜建造过面积大到甚至可以划船的酒池,并邀来众多歌者和饮酒者一边笙歌一边在酒池中开怀畅饮,一些饮酒者甚至醉死在酒池中。而夏桀就陪在妺喜旁边和她一同观赏眼前的一片狼藉之景。 对于妺喜的第二个癖好,夏桀自然也不敢马虎。绢帛虽为贵重之物,但夏桀毫不吝惜自己的金钱,派人将大批的精美绢帛送到宫中,并命人在她的面前将它们一匹一匹地撕裂开来,发出阵阵声响。这使得欣赏这一切的妺喜大为开心,成功获得了美人的芳心。当时,农耕时代尚处于初期,丝绸业等手工业刚刚兴起不久,精美绢帛实属珍贵的稀有之物,夏桀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然如此暴殄天物,其淫乱好色之态着实可见一斑。 妺喜的第三个癖好也颇为奇特。作为一个性格豪放的美女,妺喜常常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男人一般,戴上男人的官帽,英姿飒爽,别有一番勇武之姿。 作为从有施国派到夏朝的女间谍,令夏桀神魂颠倒、荒淫无度便是妺喜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妺喜实际上是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妹喜的这些怪癖果然让她得到了夏桀的宠爱。他整日与妺喜寻欢作乐,无暇顾及朝政。荒淫和暴政也令其在百姓心中日渐失去了民心,各诸侯国也纷纷暗中勾结打算灭掉夏朝,夏朝情势岌岌可危。后来,商朝率兵一举击败了夏朝,夏桀最后被迫流放。而为商灭夏做出巨大贡献的妺喜也被一同流放至南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王妃。 能征善战的商朝王后:妇好 妇好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王武丁时期,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也是众多妻子中最特别的一位。她的特别之处不在于美貌,而在于她身上具有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飒爽,她力大无比,武艺超群,能举起一般人都无法举起的大铜钺,并在战斗中运用自如。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可考的女将军,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女子身份出现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商王武丁统治时间长达59年,在位期间十分宠爱妇好,妇好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妇好为“辛”。殷商的后人都尊称妇好为“母辛”。在遗留的史料中记载了妇好的很多能征善战的故事,人们在感叹这位女中豪杰传奇经历的同时,也禁不住感叹她的智慧和勇气。商朝发展到商高宗武丁时,其武力和综合国力已经十分强大了,并在武丁的带领下继续为扩张领土而四处征战。而在这一系列接连不断的战争中,正是武丁的得力助手——王后妇好带领着商的军队征战沙场的。 据史书记载,有一年,商朝北方边境上战事危急,双方兵力势均力敌,难分伯仲。见此状,妇好向武丁,主动表示要带兵前去作战。 对此,武丁一再犹豫,难以下令,但最后还是禁不住妇好的再三请求,便答应让她参战。没想到不战则已,妇好一参战便大获全胜,看到自己爱妻不凡的军事才能,武丁便任妇好为军队统帅大将,让她带兵征战。 妇好南征北战,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率军击败了周边数十个小国。在她参与的众多战争中,与武丁一起出征巴方的一场战役应该算是最精彩的了。 为了打好这场战争,妇好和武丁事先就制订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妇好提出,应该在敌人兵力较弱的四面预先埋伏好,然后武丁率领一批精英部队从东边向敌军发起突然进攻,趁敌人不备之时对其形成前后夹击,让巴军在重重包围之中处于混乱状态,使其军队阵形涣散,再集中军力将其一举歼灭。之后,按照事先的计划,武丁和妇好配合默契,顺利歼灭了巴军,成功将其南部的边境地区平定下来。这种战斗形式大概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包围战”。 其实,妇好不仅仅是身份尊贵的王后,是统帅大军的最高女将领,她还是朝内的主要祭司之一。当时的商朝上下对于魔鬼神灵之事坚信不疑,他们深信世界上是有神灵存在的,神灵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在每次出兵或国家有大事发生的时候,为了一卜吉凶,寻求保佑,国家都会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以求平安。每逢祭司的时候,妇好经常被任命为祭祖、祭天、祭神灵的主持祭司兼占卜官员。妇好拥有许多男人都不曾拥有的重要身份,因此,地位自然尊贵,朝内的文武大臣都要让她三分,她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大片封地,这恐怕是史无前例的。 多年的南征北战,不仅磨炼出了妇好坚毅的个性、杰出的军事才能,更为她在商朝的地位和权力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妇好的英勇无畏令她屡立战功,为商王朝扩张领土和地位的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位巾帼英雄,以其传奇的经历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周天子是怎么“债台高筑”的 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灭掉商朝,并一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周朝,从历史上的“大周八百年”上就可以看出当时周的繁荣之势。不过有盛必有衰,几百年过去后,周朝的势力已经渐渐衰退,周天子的权力地位也大不如前,待到周赧王即位的时候,周的领土已经仅剩很小的一片土地了,这与同时期的秦国、楚国等国已经远远难以比较了。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周的天子周赧王几乎只是徒有名号而已,实际上已经没有实权,濒临任人摆布的边缘。 当时,各国中当属秦国的综合国力最为强大,野心也最大,因而常常率兵平定周边的一些小国。但秦国也并不是百战不败,就在秦出兵进攻赵国的时候,却意外失手,被魏国的救兵信陵君击败了,赵国因此获救。此事在诸国之间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各国仿佛突然之间看到了战胜秦国的曙光,诸谋士也纷纷出谋划策,企图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当时的另一大强国楚的国君楚考烈王便接受了名士春申君的建议,计划借此机会联合众小国,集中抗秦势力,将企图称霸群雄的秦国一举歼灭。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除掉心头之痛,也更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顺利坐上诸国盟主之位,一举两得。 于是,在春申君的协助之下,楚考烈王便派人去周赧王处游说,表示想要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号召各国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出兵对抗秦国。毕竟周赧王挂有天子的名号,对各国还是有一定威信力的。 接到楚考烈王的联合公文之后,周赧王心中暗喜,想到自己多年来贵为天子,领土却不断被秦国侵占的悲惨现状,再想到或许可以借助这个大好机会灭掉秦,重现当年的强盛,他便毫不犹豫地在天子令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出兵参与到多国的联盟中。 多国联盟达成一致后,周赧王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现状的不堪:自己的领土本就不多,可以出兵的人力又严重不足,战斗力更是极其有限,而且军队还需要供给粮饷和兵器,这都需要大笔金钱的支持。可是反观自己的国库,却是一片空虚,根本无法支付这笔巨款。无奈之下,周赧王只好向领地中的有钱地主和商人等借债,并许之以灭秦的战利品,表示自己战胜归来一定会加倍奉还,这才勉强凑够出兵的物资。 然而,事情并非周赧王想象的那么顺利,直到他出兵时才发现,之前答应联合出兵的各国都因国力不足等各种借口不愿出兵,结果联军只剩下楚国和周,于是还没来得及出兵抗秦,周赧王的军队就被迫撤了回去。 虽然没有参与任何战斗,但出兵的过程中已经花费了不少金钱,这让本就窘迫不堪的周赧王更加无力偿还。那些债主们见偿还无望,便整日去周天子的拱门外声讨追债,大有冲入宫中逼问的趋势。惊恐万分的周赧王只得四处躲藏,甚至跑到了后宫之中,那里有一个高高的台子,周天子就干脆爬到了台子上面不敢下来。后来,这个台子就被称为了债台,表示躲避债务的台子,这便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 “债台高筑”一词至今仍被沿用,用来表示欠下的债务太多以致无力偿还。 卫懿公因喜鹤而亡国 春秋时期,卫国处于如今的河南鹤壁、安阳地区,国都位于今淇县。那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山清水秀,对仙鹤来讲是非常适宜的栖息之地。仙鹤作为卫国的一种常见动物,以其优雅的身姿和美妙的歌声,受到了卫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对仙鹤更是喜爱有加,不仅在宫中饲养了许多仙鹤,还把仙鹤当成珍贵宝贝一样爱惜,整日与鹤为伴,如痴如醉,甚至还专门为他的仙鹤准备轩车:当时专为大夫一级官员配备的一种有帘子的马车。也就是说,当时卫国很常见的仙鹤在卫懿公那里居然能够享受到大夫这一级别的待遇,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按理说,一国之君最关心的应 该是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可卫懿公不光整日歌舞升平,寻欢作乐,更把仙鹤当作国宝一般,沉迷于仙鹤而不顾国家朝政。卫懿公之好鹤在全国上下都是人尽皆知的,因此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对国君的这一嗜好都嗤之以鼻。时间一久,大臣们的抱怨之声越来越多,说自己的地位还比不上区区宠物,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埋怨国君不顾百姓生死只顾玩弄仙鹤。 不久之后,卫懿公的这一做终于为自己带来了致命的危害。当时,在卫国周边有一个叫作狄的胡族部落,势力日渐扩张,并且天生好斗,野心勃勃。他们窥伺卫国已久,对入侵卫国蠢蠢欲动。终于有一天,在卫懿公带仙鹤出行的时候,狄人突然大举进攻卫国,卫懿公闻声色变,惊慌失措,忙下令发放武器,整顿军队,准备作战。但或许是由于长时间的不理朝政,朝中上下早已人心涣散,一时间根本无人理会国君的命令,武器发放迟迟不到位,士兵百姓也因对卫懿公恨之入骨而无心应战,纷纷四处逃散,因此军队也难以召集。无奈,卫懿公只好向世人悔过,还杀死了自己最为心爱的仙鹤,把它们煮了给大家吃。但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无论卫懿公如何悔改、动员,俨然是大势已去,卫懿公成了孤立之君。 后来,狄人进入卫国大肆烧杀抢夺,卫懿公就这样死在了狄人的刀下,成了遭人唾弃的亡国之君。 齐桓公与“座右铭”的由来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但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一词的由来。关于座右铭的由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有关。史书记载,为了纪念有春秋五霸之一称号的齐桓公,齐国人在齐桓公去世后为他专门修建了一座庙堂,并在庙堂中放置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器具,包括一个十分独特的酒器:欹器。 这种酒器的设计十分别致有趣,里面没有液体的时候,它是倾斜的,而若向其中倒入一半的酒的话,它就会自动直立起来,十分奇怪。某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来到这座庙堂中进行祭拜,看到了这支设计新颖独特的酒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向庙堂中的人询问酒器的详情,并从管理香火的人那里得知这是一种叫作欹器的器具。看着眼前的酒器,又联想到一些关于齐桓公的事情,孔子大致推断出了这个欹器的意义。 孔子指着欹器,意味深长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这个酒器之所以空着的时候向一侧倾斜,而倒入大半酒水的时候却能稳稳地直立起来,若继续加酒至满的话就会倒下去,正是在提醒人们不能过于自满,太过自满的话是一定会吃苦头的。齐桓公当时就非常喜欢这种欹器,经常把它摆在自己的座位右边,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自满。因此,在建造这座为了纪念齐桓公的庙堂时,人们便将这个意义深刻的酒器一同摆在了庙堂中,以供后人参拜。 说罢,孔子便在学生们面前将水倒进了欹器中,欹器果然像所说的那样。然后,孔子又将这一道理用到了读书上,提醒学生在读书时更要学会做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而且,据说孔子回到家后也请人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酒器摆在自己的座位右边,以时刻警示自己。据说,到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经请人为齐武帝的儿子做过一个类似的器具,以示警醒。在这之后,在座位右边放置欹器渐渐演变成了将文字镌刻在金属器具上,但座右铭的叫法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座右铭一词来源于宋朝,当时有个非常喜欢史书的人名叫吴介,他对史书不光是读读而已,还会将书中看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抄写下来,并放在自己座位的右侧,作为自己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来源。随着他所写内容的增多,他家的墙上、桌子上便一天天布满了各种警句名言。这便是“座右铭”的由来,这之后,这种将激励自己的文字刻在物品器具上的做法便渐渐流传开来,成了人们勉励自己的一种习惯做法,而写在上面的文字就叫做座右铭。 被饿死的国君: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桓公因其卓越功绩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年轻时,齐桓公就立志要称霸天下。在齐襄公时期,齐襄公因风流之事杀死鲁国君主一事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愤怒,之后,公孙无知谋反杀死齐襄公,齐桓公得以坐上齐国君主之位。 即位后的齐桓公任鲍叔牙为大夫,随后向鲁国发起进攻,打败了鲁国。打败鲁国之后,齐桓公原本打算除掉那些与他为敌的人,这其中就包括曾差一点儿杀死自己的管仲。但管仲是一代奇才,是个颇有远见卓识和治国之道的难得人才,这样一个人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必定是一员大将。而齐国大夫鲍叔牙作为管仲的故交自然对这点更为了解,于是他便劝诫齐桓公留下管仲。胸怀大志又知人善任的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谏,不计前嫌,不但没有杀掉管仲,更是对他礼遇有加,还封管仲为大夫,称其为“仲父”,让他和鲍叔牙一起辅佐自己管理朝政,巩固齐国地位,可谓一代贤明之君。 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努力劳作,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富国强兵。此外,齐桓公制定了一些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政策法规,整顿不良社会风气,还要求民众学习礼仪之术。在他的努力之下,齐国逐渐摆脱了之前混乱的局面,百姓的生活一天一天安稳起来,经济、政治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些都使得齐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齐桓公不仅知人善任,胸襟豁达,而且还是一个十分重礼节、尊重人才的君主。他对朝中的贤能之才向来以礼相待,毕恭毕敬,也因此身边有许多得力臣子。在齐桓公统治齐国最困难的时期,管仲为齐桓公提供了不少治国良计,为齐国日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若没有管仲的辅佐,也就没有后来的春秋五霸齐桓公。 可惜人无完人,齐桓公的英明贤德也伴随着其在位时间的增加而日渐消亡。晚年的齐桓公渐渐开始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或许是之前取得的丰功伟绩让他有了自满的资本,于是到了后期,他开始更多地追求饮酒作乐,甚至还不听管仲生前的劝告,任用了奸佞小人易牙、开方等人。结果,这些奸臣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身体状况江河日下,重病不起,其子嗣便开始趁机肆意勾结,为夺取大权争得你死我活,朝中奸臣也开始兴风作浪。一时间,朝野陷入一片混乱,形势岌岌可危。此时的齐桓公已经自顾不暇,更无力平息这场混乱,甚至还被这帮奸臣软禁起来,最后落得一个活活被饿死在病榻上,无人收尸的凄凉下场。直到齐国公子无诡登基,齐桓公的尸体才得以入土为安。 曾经的春秋五霸之首,开创了齐国的繁荣盛世的齐桓公,因为晚年的自甘堕落和骄傲自满,最终竟然落得个被活活饿死的悲惨下场,真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让后人不禁为其扼腕。 挖地道与母亲见面的郑庄公 《左传》中记载:“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所谓“大隧”就是地道,大隧之中,有何乐?亲生母子何以大隧相见?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蹊跷,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春秋时期,郑武公在申国娶了申侯的女儿,名叫武姜。姜氏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生庄公时姜氏难产,吓坏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并因此很讨厌长子寤生,而偏向次子共叔段,希望立共叔段为太子,就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并正式立寤生为太子,只把一块很小的地方给共叔段做封地,于是,姜氏对寤生更加不满。 武公死后,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姜氏见扶植共叔段的计划失败,便替共叔段请求庄公将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了。 郑大夫知道后,立即面见庄公说:“分封的都城,它的周围超过三百丈的,就对国家有害。按照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将京邑封给共叔段,与制度不合。这样下去恐怕您将控制不住他。”庄公答道:“母亲喜欢这样,我怎么能让她不高兴呢?” 历史上的共叔段,多才、好勇,郑人爱之。但是此人颇有野心,加之在母亲姜氏的袒护下,他也一直想找寻机会除掉庄公以夺取大权。于是,在得到京邑后,他以射猎为名,天天训练士卒,招兵买马,接着,将西鄙、北鄙两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庄公对这些视而不见。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君王您将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大权给共叔段,我请求让我去为他效力;如果不给他大权,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心变了。”庄公说:“不需要,我自有主张。”共叔段又收了两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地界都到了禀延(地名)。公子吕说:“够了,共叔段富了,将会得到众人的拥戴的。”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虽然图谋夺权,但还没有公开造反,我如果派兵征讨,母亲必然从中阻挠。这样,既达不到消除隐患的目的,还白白惹人议论,我现在姑且不去管他,等到他公开反叛时,我再公布他的罪行,然后名正言顺地讨伐他,这时,人们不会帮他,母亲也无话可说了。” 基于先天的原因,母亲姜氏从内心深处厌恶长子,偏爱次子。但是这个糊涂的女人,只知道一味地溺爱次子,恨不得连长子的天下也夺了来送给次子,殊不知,她无原则的爱助长了次子内心不可遏制的权欲,这种权欲扩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泛滥成灾,而当事人也许将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在此意义上,姜氏对次子共叔段的溺爱,埋藏着极大的祸端。 当然,这其中郑庄公的态度也匪夷所思,应该说他是古今第一个深谙欲擒故纵之妙处的人。欲擒故纵,是一种谙熟人心的计谋。“擒”和“纵”,是一对矛盾,“擒”乃目的,“纵”乃手段。在情况危急之时,如果把对手逼急,他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与其这样还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对手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对手。 对于郑庄公来说,他明知道弟弟共叔段自小受到母亲的偏爱,自然性格骄横,容易飞扬跋扈,这样就会“多行不义必自毙”。于是他便纵容弟弟犯下诸多错误,引起朝野和百姓的愤怒。最后又主动给其弟创造叛乱的机会,也给自己反戈一击找到合理借口,如此便洗脱了“残害手足”的不仁、不义的历史骂名。这一点展现出了郑庄公残忍、毒辣的一面。 共叔段修筑城墙,聚集人力,整治军队,准备战车,想要袭击郑庄公,并与母亲姜氏约定日期作为内应,企图偷袭郑国都城,篡位夺权。 庄公对共叔段的一举一动早已看在眼里,并有所防备。当他得知共叔段与姜氏约定的行动日期后,故意导演了一场引蛇出洞的戏。一天,庄公告别母亲,说自己要去朝拜周天子。实际上早已命令大将子封率领二百乘兵车提前进攻京邑,只等共叔段有所行动,就立马出击。姜氏得知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写信给共叔段。其实,庄公并未离开,并截获了姜氏的信,看过之后,随即又让公子吕仍旧把信送给了共叔段。共叔段得信后大喜,率领军队离开了京邑。庄公立即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征伐京邑。京邑的部队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到鄢讨伐他。共叔段兵败,部下知道他谋反,纷纷离开了,他叹息道:“是母亲害了我啊,我有何脸面去见哥哥呢?”然后举剑自杀了。 可叹一个共叔段,到死也不知道是什么害了自己。他只怨恨母亲一味溺爱和袒护,让他走上了夺权的不归路,却不明白在此过程中哥哥庄公一味地忍让,实际上是在纵容自己的野心,二者共同作用才真正使其酿出了谋反的大祸。虽然母亲和庄公等人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共叔段的人生,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共叔段天生就是一个清心寡欲之人,这一切祸端可能不会发生。可问题恰恰在于,出身王家的共叔段内心不可避免地滋生着权欲的根芽,而母亲的骄纵和哥哥的隐忍让权欲的种子找到了合适的土壤,最终权欲之果炸破,共叔段的人生也随着毁灭。 事后,庄公把合谋叛乱的生身母亲武姜押送到一个名叫城颍的地方囚禁了起来,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永不相见!”君无戏言,但此话一旦出口,庄公就后悔了。这时有一个名叫颍考叔的官员看透了庄公的心思,便带了一些野味以贡献为名晋见庄公。庄公赐其共进午餐,他有意把肉都留了下来,说是要带回去孝敬自己的母亲:“小人之母,常吃小人做的饭菜,但从来没有尝过国君桌上的饭菜,小人要把这些肉食带回去,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 庄公听后长叹一声,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偏偏难尽一份孝心!”颍考叔明知故问:“主公何出此言?”庄公便原原本本地将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并说自己常常思念母亲,但碍于誓言,无法改变。颍考叔哈哈一笑说:“这有什么难处呢!只要掘地见水,在地道中相会,不就是誓言中所说的黄泉见母吗?”庄公大喜,便掘地见水,与母亲相会于地道之中。母子两人皆喜极而泣,即兴高歌,儿子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相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颍考叔因为善于领会庄公的意图,被郑庄公封为大夫。 不管这场“黄泉见母”的大戏,到底是源于政治作秀还是出于一片孝心,总之它显现出了庄公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虽然所谓的“黄泉”也是一场骗局,但终归是一场善意的骗局,郑庄公因此也赢得了孝顺的美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是冷冰冰的数字,是无聊的年份表,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冷落了历史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实,历史不是沉寂、枯燥、索然无味的。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故事都是一剂调料,它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有一些历史迷,他们知道文景之治,懂得开元盛世,熟悉李白杜甫,了解丝绸之路,知晓郑和下西洋。但是,谁又能说出隋文帝为何离家出走、唐朝的豪门望族为什么不愿意迎娶公主、“国之重器”司母戊方鼎曾历经哪些险恶…… 历史到底遗留了多少谜团? 正史野史都是人们对过往的记载。然而,写下来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人们认可的也未必就是真相。历史遗留下的谜团,仅仅从报刊拾零或点滴传说中寻找答案,不系统更不全面,很多对这些趣闻轶事充满求知欲的读者迫切需要有一本完整而权威的读物,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展示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具有研究价值、探索意义并为人们所关注的趣闻轶事,生动剖析了这些趣闻轶事背后隐藏的真相与悬疑,在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帮助读者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而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人文素养,开阔文化视野,汲取智慧,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历史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