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4帝国的昂扬精神)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4帝国的昂扬精神)
ISBN: 9787508690711

作者简介

杨照,**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内容简介

第十讲 帝国宿命与王莽改制 05 王莽为什么能够崛起? 西汉是**个被这种宿命结构搞垮的王朝,不过毕竟还是要借助王莽之手,让西汉的刘家皇帝退位。 讨论王莽时,我们必须特别小心。王莽的新朝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东汉的建立者自觉地接续西汉,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因而东汉的政治意识中必然带着对王莽的强烈敌意,将王莽视为可怕又可恶的僭越者。而我们**能看到的关于王莽的历史资料,都是经过东汉的人整理、改写过的,如果期待在里面看到一个真实客观的图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谨慎地对待王莽的相关史料,从东汉人的立场来理解,我们可以有大致的判别标准。关于王莽执政之后的种种改革作为,东汉的记录应该可信,因为这些记录是用来解释王莽为什么失败的。对王莽的失败,他们能够坦然以对。但关于王莽崛起的记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东汉人很难诚实地面对王莽的成功,他们肯定会刻意剪裁,不让王莽身上沾染太多光彩。 后世通行的史料中,关于王莽的崛起,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他的虚伪与狡猾,也就是说他是靠欺骗和诈术才取得至高权力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他的成功没有光彩,不值得我们佩服、肯定。然而在历史的理解和研究上,我们实在不能就简单地接*这种说法,至少要追问一声:“如果他是假的,那为什么他能让这么多人相信?” 再怎么高明的骗术都需要有其基础,甚至可以说,越高明的骗术,越是需要依靠特殊的集体心理背景才能发挥。即便王莽的权力是骗来的,那他究竟是在怎样的集体心理背景中,运用他的高明骗术的呢?当时的人在他身上错看到了什么,从而投射那么大的信任与期待?这是不能不问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王莽放回那个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王莽兴起的**项条件是他的身份,他出身元帝、成帝朝的大外戚王家。王莽的祖父王禁一共生了八男四女,其中第二个女儿王政君进宫成了元帝的皇后,元帝死后,她就升级成了皇太后。当皇后时没有太大的权力,成为皇太后就不一样了。虽然成帝不是她亲生的,但*不了宦官控制的成帝,只能依靠外戚皇太后家提供对抗宦官的势力,于是王家在政治上的地位扶摇直上。 前面提过,王家鼎盛之时,有了“五侯”,**当中五位兄弟同时封侯。这“五侯”分别是王谭、王商、王立、王根和王逢时。所以王家有五个封侯的兄弟?错了,不仅五个。在这五个人封侯之前,他们的两个哥哥,老大王凤和老二王崇,已经先封侯了。别被“五侯”的名称误导了,他们一家兄弟其实是“七侯”啊! 刚刚才说的,王禁生了八个儿子,其中七个封侯,那还有一个呢?**一个没封侯的,是王曼,因为他死得早,还没等到王家发达。王莽是王家人,但他不是“七侯”中任何一个的儿子,是那个例外没封侯的王曼的儿子。 王莽的父亲死得早,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哥哥娶妻后不久也死了,所以他们家这一支既得不到政治上的好处,又人丁不旺,特别可怜。正因为这样,皇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可怜王莽的遭遇,就收留了他,让他在宫中长大。王莽没有享*到他们王家的荣华,有了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在这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是*业明儒,他需要读书,也得靠读书给自己建立在社会上行走的基础,不能靠家世。 06 理想主义的儒者王莽 长大之后,王莽自然有了很明显的形象。他是显赫王家中,*不像王家人的。他孑然一身,还要奉养母亲及支持寡嫂孤侄。他不可能像王家其他人那样有华丽的排场,相反,他“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即以不贪财闻名。那个时代应该有很多不贪财的人吧,但贵为仅次于皇帝刘家的大外戚王家,竟然有不贪财的成员,当然就格外*到注目。 另外,他还以孝闻名。当时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他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也是由他照顾的侄子,两人同**娶妻成婚。这是件大事,一门两件亲事,尤其展现了王莽将孤侄和儿子同等对待的态度。然而在这场联合大婚宴上,王莽坐不住,没有享*到当双重主人的风光。为什么?因为母亲生病了,王莽无法安心,频频起身入内服侍母亲。 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这件事还突显了王莽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他要亲自为母亲服侍汤药,除了孝亲之外,还因为他们家不养奴婢,不能将照顾母亲的工作交给奴婢。这又是一件稀奇的事,当时一般豪族之家都流行买奴婢,也就是家奴,只有王莽家始终不蓄奴。 一度长安传言,王莽家新买奴婢了!许多人用一副“他到底还是跟大家一样嘛!”的态度对待这个消息,然而他们*进一步了解事实后,发现王莽没有将买来的奴婢留在自家工作,而是送给了将*朱博,因为朱博无子,老了乏人照顾,王莽才买奴婢送给他。 关于奴婢还有一个故事。在那个时代,奴婢是家中财产,连生命权都不*保护。王莽的儿子王获家中养奴婢,王获杀了其中一个奴婢。王莽知道这件事后大怒,竟逼得王获**。 王莽任安汉公,他将女儿嫁给平帝当皇后,自己成了皇帝的岳父,平帝下令赐地25 600顷,王莽坚持不*,国中大骚动,有四十多万人上书要求平帝应该“加赏安汉公”。 王莽的这些做法,以及由这些做法所获得的名声,在东汉整理过的史料中,都被看作假的、装的,是他用来诈骗社会支持的诡术。然而重点在于,为什么王莽这样做,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上得到热烈响应,抬高了他的地位与知名度呢? 拨开东汉史书对王莽及新朝必然会有的偏见*击,我们其实可以清楚了解王莽从崛起到取汉朝而代之的真正原因。西汉后期,儒学大兴,儒家观念与儒家价值深入人心,然而同一时期,外戚、宦官轮流得志,豪族大家聚敛成风,换句话说,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所行所为却都违背了儒家价值观。思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 在西汉,儒家经学不是以纯粹学术的性质流行的。不论今文、古文的差异,儒家的根本精神是极为清楚的。儒家讲究礼,礼的重点在于节,依循一套共通的、**的秩序规范,来节制自己的**与冲动,如此才能提升为真正的人,也才能组织起像样的社会。 这样的想法引申到政治上,就必然要强调亲民、爱民,统治者、***应该带头示范节制的行为,照顾人民,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政治上的理念如此,然而在现实上,西汉末年社会上地位*高、权力*大的人,他们嚣张地展现着夸张奢华的生活,丝毫不节制,这是和儒家理想**相反的面貌。 收买奴婢与大量土地过豪奢生活,这是有地位的人公开张扬做的事,他们这样做,当然也就表示有许多人被卖为奴婢,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维生的土地,*多人连基本温饱都得不到。 王莽具有外戚身份,大可以跟这些人过一样的生活,但他不。他选择简朴、孝亲、普施,而且反对苛待奴婢,反对兼并土地。接*、相信并实践儒家价值,损害了王莽自己的利益,他却义无反顾。如此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真诚,真诚相信儒家价值,而且忠于自己所相信的。 他是外戚,同时也是儒者。或者该这样说,他的身份是外戚,但他的行事风格是儒者。身为外戚,活得像个富豪外戚,这很正常;身为儒者,活得像个儒者,这也不稀奇。身为外戚,却自我约束,活得像个儒者,这就很不寻常了。 07 王莽同时掌握了内朝和外朝 哀帝即位时,王莽担任大司马,他给新皇帝的**个建议就是应该要限田、限奴婢。后来,他和当时的丞相孔光还真的拟出了一套限田、限奴婢的办法来。这套办法,以当时虚弱的朝廷体制是无法落实的,徒具虚文,却让王莽的名气*大了。 哀帝不是成帝的亲生儿子,当上了皇帝后,他就带来了他的母亲丁姬和他的祖母傅太后。于是丁家和傅家就变成了新的外戚,也就必然和原本不可一世的旧外戚王家产生了矛盾。哀帝即位后**件事是要把丁姬要升格为丁太后,把傅太后升格为傅太皇太后,要改尊号。但这件事遇到了**烦,那就是原来的王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也理所当然要被尊奉为王太皇太后。 可以有两个太皇太后吗?王莽立即上书反对,以保护自己姑姑的地位与权力,他的意见当然得罪了新皇帝与新外戚,于是在斗争下,他被从中央朝廷中赶出来,到地方去了。 这段经验,对王莽来说,真是因祸得福。首先,他脱离了原来的外戚权贵身份,社会的眼光,现在看的不再是他们王家,而是丁家和傅家。加上哀帝*爱董贤,于是董家也在这*益混乱破败的王朝政治上参了一角。朝廷被丁、傅、董等新外戚搞得乌烟瘴气,就让大家相对怀念起原来的旧外戚王家了。新旧对照,大家难免觉得以前王家当权时,朝廷还没那么糟,*重要的是,王家当权时,有个行为上格外不一样且值得尊敬的王莽。 其次,对王莽来说,*幸运的是,哀帝在位的时间,总共只有短短的六年多。哀帝死了,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丁太后、傅太皇太后连带失去了身份,于是政局的决定权就回归到在皇族伦理地位*高的人──元帝的皇后、成帝的皇太后王政君──身上。 王政君和王莽商量后,立了元帝的一个孙子刘衎为皇帝,就是平帝。平帝被找来继位时,只有九岁,而且他的身体很不好。以**的医学来推断,平帝可能患有严重先天性的贫血症,病发时四肢和脸孔会发黑。 有鉴于哀帝朝所发生的事,平帝继位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平帝的亲生母亲不能入宫,以防止再发生如丁家、傅家多重外戚斗争的状况。这样的做法,对才九岁的平帝来说当然很残忍,当然也是出于保障王家权力的私心,不过在那样的时代气氛下,这是*到肯定、欢迎的。 经历了哀帝朝之后,没有人想要再看到一个新的外戚进来。王家相对*好,也*值得信赖。而且阻却新的皇太后,意味着掌权的王家意识到外戚的问题,试图缓解外戚所带来的政治破坏。 平帝即位后,由孔光担任丞相。王莽尊重孔光,和孔光共同执政,和外朝维持良好关系。王莽的形象,使他在儒者之间得到很高的支持。他离开中央朝廷期间,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发生了*蚀,便有贤良文学共同上书,表示天象显示朝廷应该广为用人,而他们明确**的人才,排名在*前面的就是王莽。 这意味着原本外戚出身的王莽,已经成功转型为儒者的**了。他不是单纯靠外戚干政将西汉消灭的。在平帝朝,王莽和孔光合作达成了一件从武帝朝之后就没见过的事──将中朝和外朝结合在一起。和外朝紧密合作也就*突显了王莽尊经的态度,以及年轻时“折节读书”的背景。别忘了,在西汉,经学是**重要的政治资本。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天置放在皇帝**之上,使皇帝都不得不接*各种灾异现象的节制。“今文”,尤其是谶纬的发展,又塑造出另外一个高于皇帝的**,那就是神化了的孔子。王莽懂得尊经、敬孔,顺应着这样的社会信仰,分沾了经学与孔子的**,因而得以逐渐凌驾于*益贬值的皇帝之上。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替、杀伐决断、远交近*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的历史学家用**的新视角写给**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懂先秦,比司马光*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中国大陆和**、*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