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以美铸魂(2衢州最美现象启示录)
ISBN: 9787213079474
孙侃,知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大江壮歌》《大爱无悔》《我的心里有个魔鬼》《吴斌:中国最美司机》《高速卫士吴连表》《烈火中的青春》《“最美爸爸”黄小荣》《中国快递桐庐帮》《以美铸魂》《梦圆杭州湾》《乐在骑中》《日出钱塘升正气》《天堂流过一条河》《烈火雄心》《碧草鸟韵》,人物传记《屈原》《哥伦布》《沉抑曲家——张可久传》,散文集《在俯瞰中放松》,文学经典重写本《史记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专著30余部,并在《今晚报》《新民晚报》等国内重要报刊连载,曾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另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500余万字。
早餐奶奶: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就是最大回报 以始终不变的低廉价格,为孩子们和路过的民工 提供爱心早餐,这样的义举,已经做了23年,而且还 在做下去。奉献的动力是什么?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优 秀传统品德,是她善良、勤劳的优良秉性,是那颗与 生俱来的灼灼爱心。老人开心地说,每次卖早餐的短 短两三个小时,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从孩子们的 欢笑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奶奶,我要一个粽子,一个粿!”“奶奶,我 要两个油饼,一个蛋饼!”“奶奶,我还要一袋豆浆 !”……一大早,在衢江区黄坛口乡中心小学门口附 近,不少孩子围着一个简陋的早餐摊,正抢着买早点 。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食物冒出来的热气给早餐摊 笼上了一层氤氲的气雾,早餐摊主人忙碌的身影在晨 雾和气雾中若隐若现。人们看到,这位不停地把一份 份早餐递给孩子们的摊主,竟是一位弓着背、歪着脖 子的八旬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名叫毛师花,1933年7月14日出生, 是衢江区黄坛口乡人。八旬老人大清早亲手为孩子做 早餐、卖早餐,这着实令人感动,更让人感动的是, 老人提供的早餐物美价廉,无论是粽子、蛋饼、糯米 馃、豆浆、稀饭,每份都只要5毛钱!她的早餐摊已 摆了23个年头,风雨无阻,其售价竟也在这23年中始 终未涨(茶叶蛋刚不久才卖1元1个)。有人说,这可 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餐了,此言一点不虚。 早餐摊很小,两张只能让几个人使用的小方桌, 七条凳子,一张摆放着各种调料、菜馅与碗筷的台桌 ,四只分别用来发饼、煎饼、热豆浆的煤炉,还有一 辆拉物品的小三轮车……这早餐摊够简陋了,但人气 极旺。为了不影响周围其他早餐店的生意,老人每天 售卖的早餐份数不多,且只售给小学生或若干路过的 打工者和熟客。 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用两块钱买了四样早点。他端 着热腾腾的豆浆,一边喝一边感激地说:“我从二年 级开始就在这里吃早餐,因为奶奶的早餐最实惠。如 果是在别的早餐摊,光是一个粽子就要两三元钱。一 个月下来,可是一笔不小的钱哪。” 另一名学生深情地说:“父母每天给我两元钱吃 早餐,虽然钱不多,但因为奶奶的蛋饼只要五毛钱一 个,我吃两个还能存下一元钱。有的时候忘了带零钱 ,奶奶总是笑着说,先吃吧,下次来补就行了。” 而在教师祝春霞眼里,为学生提供早餐的这位老 奶奶特别慈祥可亲,每天早上在学校门口附近看到, 心里就涌上一股无可替代的温馨,这份温馨似乎已完 全融人了自己的生活里。祝春霞说:“哪怕你不会去 她那里吃早饭,哪怕你没有与她太多交流,但只要看 见奶奶,心里就感到暖洋洋的。什么叫正能量,我想 这就是吧。” 毛磊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吃过几次毛奶奶提供 的早餐,已经记不清了。长大后的毛磊参军去了外地 。没想到,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惊讶地发现毛奶 奶依然还在原处卖早餐,依然是那么的热心,依然是 老价格。“看着早餐奶奶,我感到特别亲切,小时候 的感觉又回来了。说真的,在我记忆中,没有比奶奶 的早餐更可口、更有家乡味了,因为这是家的味道, 是奶奶的味道。” “早餐奶奶”,这是孩子们对她共同的昵称,渗 透着一种尊敬,表达着一种感激。 正是上学高峰,来吃早餐的人比较集中,不一会 儿就把早餐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老人手脚麻 利地忙碌着,仍然有些难以应付,所以有的孩子很自 觉地帮起了忙。有的自己动手打好了一碗碗豆浆,有 的孩子吃好了早餐就把钱压在碗下,有的还把用过的 碗洗干净后放在一旁,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主动、默契 。老人也像对待自己的孙辈那样和蔼、随意,有小学 生在打豆浆时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孩子都吓得差点哭 了,可老人根本没在乎碗,而是马上问孩子手有没有 伤到。 到了7点30分,孩子们都进了校园,从里面传出 来的是朗朗书声。此时,老人的早餐也差不多卖完了 ,只剩下了若干个油饼、一小壶豆浆等,可还是有吃 早餐的人来到。他们中,有早锻炼的,专门从衢化那 边跑到这里;有从附近几个村子骑车来这里上班的; 也有一些是干体力活的打工者,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 残疾人。他们也是这家廉价早餐摊固定的食客,对老 人的义举同样赞不绝口。 这是寒冬中一脉暖暖的温情,春秋时一份沁人的 关怀;这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给予成长中的孩子 的一股爱的力量。 老人为何经年累月、风雨无阻地为孩子们、为他 人提供廉价早餐?自然是出于她善良、勤劳的优良秉 性,出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优秀传统品德,出于她这颗 与生俱来的奉献之心。 毛师花老人原本是江山人,家距江郎山不远。新 中国成立后,没读过书的她独自一人来到黄坛口学裁 缝,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黄坛口水电站的一名钳工, 结成夫妻。因丈夫工作变动,后相继去过新安江、乌 溪江、刘家峡等地生活,1964年因国家实行下放政策 ,两人又回到黄坛口,老伴在水电十二局的黄坛口电 厂工作,毛师花则依靠做裁缝和养猪赚取生活费,生 养的两儿两女均长大成人。 P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