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有勇气与行动力的孩子(亲子双赢的教养功夫)

教出有勇气与行动力的孩子(亲子双赢的教养功夫)
作者: 曾端真
出版社: 化学工业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教出有勇气与行动力的孩子(亲子双赢的教养功夫)
ISBN: 9787122283962

作者简介

曾端真教授,**师范大学心理所与辅导研究所博士,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兼副校长,除了在研究所教课外,也在台北市和新北市担任学校咨商心理师和专任辅导教师的训练者和督导,具有丰富的中小学辅导工作经验。于2007至 2009年 师事Henry Stein(西北华盛顿阿德勒中心主任),接*为期三年的博士后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训练,取得「古典阿德勒学派深度治疗师」证照 (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著有《儿童行为的评估与辅导》、《亲职教育模式与方案》、《婚姻与家族治疗》、《现实治疗理论与实施》、《班级经营与儿童辅导》(译)及《人际关系与沟通》(译)等。

内容简介

过度重视学业成绩的父母,会产生教养孩子上的 偏颇,即孩子的发展会有偏废的现象,孩子的时间若 多数待在书房,相对的,学习与发展其他能力的时间 少了许多。许多孩子书读得很好,但是很自卑,他们 觉得自己除了会读书,其余的样样不如同学。父母常 落人一个盲点,以为有些事情到了考上大学再学习即 可。例如:担心孩子交朋友会影响学业成绩,而禁止 孩子在初、高中时期交朋友。如果孩子真的那么听话 ,乖乖地把所有时间都拿来读书,很有可能上了大学 之后,没有能力交朋友。虽然人际关系的技巧与知识 随时都可学习,而且处处是学习机会,但是若一个人 在人生的早期,人际经验不足或有太多人际挫折经验 ,则其人际关系的能力将很难修复。 父母基于个人的人生经验及环境背景,对自己的 孩子有某种特殊的期待,是人之常情,而且没有人可 以说哪一种期待才是对的。人类社群的可贵,即在于 人与人在特质与能力上的差异,才能相辅相成,分工 合作,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冷静地思 考自己的价值信念,仔细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设 立一个适合他的期待。如果父母随着升学文化,把对 孩子的期待窄化到“读好书,进好学校”这个目标, 则是不宜的。 大家所认可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很难不让父母* 心孩子是否在成绩上**,是否能赢别人,是否能进 入**学校。能考上**学校固然是值得欣喜的事, 但是不要忽略了一项*重要的事:不论孩子从哪所学 校毕业,当他们离开学校开始找工作时,必须独立面 对自己的人生。*重要的是,从学校毕业之后才是人 生自我学习的开始,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人,不会在 学习上自我设限,他的人生道路是宽广的。社会上许 多成功的人,并非人人来自**学校;毕业于**学 校的人,也不都是成功者。成功的定义多元,成功的 感觉应是来自内在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而非外在 的名利或评价。 父母希望孩子努力读书,进入**学府,如果孩 子有此潜力,这样的期待是正确的。不过也要留意如 何用正确的方法来鼓励孩子,才不致让孩子对失败和 成功有错误认识。父母的期待将影响孩子的自我信念 和对他人的信念,若父母传达的期待是孩子能充分展 现自我,孩子较有可能发展出付出努力的动力;父母 若在孩子心中植人“学业失败等于人生失败”的价值 观,孩子很难在学业之外的舞台展现自我。若他们的 自我信念是个失败者,将过度恐惧失败,如果再加上 没有克服困境或面对挫折的勇气,很容易因学业上的 挫折、同侪关系的不如意,而贬抑自我,严重者甚至 影响身心健康。在**的学府中,不乏考试焦虑、忧 郁倾向、强迫症状的孩子。孩子需要为自己找到充分 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个舞台不能限缩在学业成就。有 高学业成就者,未必能享有生活的成就感,因为生活 不是只靠高学业成就。社会上有许多没有高学历的生 活赢家,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努力,并且享有 奋斗的充实感。 父母以高期待来带领孩子,在于激发孩子发挥潜 能与自我挑战,这也是对孩子有信心的一种表现,若 父母引导适宜,孩子会觉得自己*到父母肯定。孩子 有机会感到付出努力之后的成就感,将提升孩子继续 努力的动力。未被赋予期待及正确教导的孩子,在成 长过程中缺乏磨炼,没有培养努力付出的特质,也会 失去体验成功经验的机会。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