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76
折扣购买: 知日的风景(日本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精)
ISBN: 9787532172290
汪涌豪,1962年6月生于上海。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与文论研究,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当代文化批评。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游侠史论》、《中国游仙文化》、《言说的立场》、《汪涌豪人文演讲集》等十七种,主编有四卷本《中国诗学》、十卷本《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等四种,另有各类论文百余篇。曾获得 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以及省部级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多项多次。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寂灭之美 如果你看过日本的能乐,一定会感到乏味。因为这种 戴着面具的表演,比较不容易使人人戏。至于面具表情的 单一漠然,更妨碍了人忘情的投入。可日本人说,这种单 一漠然的无表情,正象征着一种无限本质的表情。他们把 这个本质的东西称为“寂灭”。 譬如,你信任现世一切的安好吗?你热烈期待天意与 人情的长久吗?对此,生性善感的日本人通常都会作反向 的思考,并因着神道和禅宗的影响,特别是禅宗“以无念 为宗”和“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观念,对人生有 一份悲观的体认。具体地说,他们常常凝然湛寂于一切浮 华事象的背后,通过纷杂的人事变幻,透看其内藏的枯寂 本质,或尽可能让种种浮华事象,约敛为无限的至简与大 静,然后再从此至简大静中,领悟枯寂所特有的粹美。要 之,在日本人看来,能体认万物寂灭的本性,是建成真实 人生的基础。有此基础,人才可能在红尘热场中体证到永 恒存在的本相,并生也尽欢,死亦欣然。而纷杂起灭的生 活事象本身,从来就不是对寂灭之美的否定,只是以它纷 杂的形式,表征了这种美而已。 日本许多代表性文化,都是这种寂灭之美的形象代言 。日本人喜爱赏樱,乃至“樱狩”(即观赏樱花)成为日本 季语中宝石级的热词,是因樱花绚丽的开放,含示着美的 必然败亡;又喜欢赏雪,所谓“雪见障子”(即拉窗赏雪) ,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风物舒缓的日本”的热词,也是因 雪的冷冽,无可掩饰地征象了人生的凄苦与清寂。这一些 ,只要稍稍读过一些俳句,都能够体会。但在西方人,通 常是只爱前者的热闹和后者的肃静,俳句中的那种意味, 需要太多注解,他们很难有耐心去体会。面对这种异文化 的隔膜,日本人通常不愿作太多的说明,因为说了也没用 。就是对中国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 连类式伤感,也不认为是一种贴己的赏惜,因为事实是, 春心与春花都将成灰,一切青春的美好与一切相思的热烈 都是表象,都将归于死亡。而这,从根本上说并无关悲喜 ,只是寂灭。 兴起于平安朝的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被西方人称作 “禅花园”,它以耙痕宛然的白沙表示大海,以排布有序 的组石表示岛屿,无水之庭中,风物简少到只有沙石、苔 藓与地衣,也是为了让人在一种与“动观”不同的“坐观 ”中,谛视大自然枯淡寂灭的存在,由此“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体悟到其中悄然流动着的生命消息,万物 生灭的幽微的至理。他们把这种风物的简少与静寂,看成 是自然界一切生命最自持而老到的呈示。它不见繁富,但 更接近永恒,所以成了日本人涵养精神的最好的园林。 再放大看日本的寺院,一色木结构,草葺顶,屋内没 有天花,屋檐没有鸟吻,连屋脊都不起翘;或收小看日本 的陶器,每常素烧、熏烧,外观既不对称,胎质也不均匀 ,有时未上釉色的部分,还伴带着有意掺入的沙粒。凡此 种种,都是想用摆落繁富的简少与约敛,征象自然万物的 寂灭本质,还有人顺应这种本质的虔敬与诚心。 茶道更不用说了,讲究的就是“和敬清寂”,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