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
作者: [英]巴尼·怀特-斯普纳(Barney White-Spunne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
ISBN: 978730032648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巴尼·怀特-斯普纳(Barney White-spunner)
生于 1957 年,英国历史学家,毕业于伊顿公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曾在英国陆军服役。1992年开启文学生涯,著有多部历史作品。

译者简介
王琼颖
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19、20 世纪德国社会史及德国城市文化。

内容简介

柏林有一种结合了兴奋、期待、紧张和意外的特殊氛围,这种氛围贯穿这座城市的全部生命。它位于欧洲边境上,因此称为“马克”(Mark,意为“边区”)。基督徒和异教徒、匈人和斯拉夫人、欧洲和俄国在这里相遇;波美拉尼亚与普鲁士肥沃的土地和砂石、沼泽和森林在这里交汇。这一切赋予了它地理上的焦虑。它也是一座长期处于宗教焦虑中的城市,主要是数量庞大的路德宗群众与一个加尔文宗的政府(甚至它后来完全倒向无信仰)之间的紧张。19世纪,这座城市的政治冲突也越发尖锐,它一面日益民主,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家园,一面又拥有欧洲最专制的政权之一。1918年,这种紧张局势点燃了革命,德国军方用“背后一刀”(Dolchsto?)的神话声称自己从未被击败,但这套说辞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混乱为纳粹登场铺平了道路。1945年至1989年,民主德国与西柏林这座被共产主义国家包围的西方城市之间的政治紧张局势将这种氛围推向极致。从18世纪起,得到像弗里德里希大王这样的君主支持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运动,就开始在艺术上直接叫板正式的(也有人称为愚蠢的)官方文化。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及最近的几十年中,柏林都在以思想的多元性挑战欧洲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