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ISBN: 9787568097062
王玏,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里尔国立高等建筑与风景园林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文化景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保护地规划。近年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landscape research record、中国园林、古建园林技术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CELA、IFLA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水中下游流域城址类遗址群整体保护方法研究”(51408251)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基于SLEUTH模型的汉水流域地区城市历史景观动态演变预测研究”(2662018JC041)等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整合保护导向下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区划与个体识别研究”(51678269)。主持承担的实践项目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多样性调查评估,2021”,“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多样性调查,2020”,“自然与文化融合视野下的青海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研究,2019”,“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月朗村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2017”。
总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我国相关文件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及修复”、“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发展,“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便是在此背景下策划筹备而来。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紧密围绕全面乡村振兴,聚焦乡村建设这一发展主题,着眼于生态宜居,面向乡村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依托不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为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选择。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由4本专著构成:《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中的景观实践与创新》《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与《鄂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演化》。前3本分别基于大都市郊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村落、山区乡村三类乡村所呈现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第4本以鄂西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化机制,从理论角度解读乡村形态的变化,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2020年5月,经广泛论证,我们决定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组织编写此丛书,并陆续邀请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相关学者担任丛书编写委员会委员,召开了丛书编写启动会议,确定了分册作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23年初完稿。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紧靠时代背景,紧抓历史契机,紧密围绕全面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建设这一发展主题。丛书着眼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从“生态宜居”和“留住乡愁”的视角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丛书研究了多尺度下乡村文化景观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分析与挖掘乡愁的感知与表达,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提出乡村文化景观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绿色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建议;丛书以湖北省重要的民族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释放乡村产业要素活力,优化空间结构,突出功能特色,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和山区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丛书构建了健康的乡村景观环境系统,立体化地呈现了多样化的景观策略,可供更多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借鉴参考。在此基础上,丛书还对我国乡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进行了分析,厘清了乡村聚落区域性防御防灾方略,梳理了相应的乡村聚落防御防灾体系,以期为乡村防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这些研究都契合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大势所趋。本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也希望丛书能够在乡村研究的学术领域做出些许贡献。 2023年3月 1.社会效益好,本书入选湖北省公益学术出版基金,从乡村建设的角度解读乡村振兴,凸显了我社在城乡建设领域的影响力。2.科研价值高,本书是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和挖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