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旅游教育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吕思勉说三国(插图版)
ISBN: 9787563738564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 ,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 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 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 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 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 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作《文王世子》。 《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 。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 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 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 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 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 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 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 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 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词, “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 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 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 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 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 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作《王制》 。《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 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 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 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 不能全说它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 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么?不然。我们知道: 所谓三代之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 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 ,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 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 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 ,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 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 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 读者诸君,总还有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先 进篇》有一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日:‘贼夫 人之子。’子路日:‘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 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 的知识,和现在的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 。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汉时皇室的藏书,由刘向和他 的儿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谓之《七略》。班固《汉书》 的《艺文志》,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于每一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