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81.80
折扣价: 48.30
折扣购买: 于丹中国人的生活之美(共2册)
ISBN: 9787559602114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达40万册。
如果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恰好有点闲暇的时间,我 愿意和您一起坐下来,闲聊几句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 ,关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的启发 。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 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 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 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 2011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 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 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 人*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 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 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意味深长。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个人事 业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业的梦想,都是生活 中沉甸甸的重量,但追求生活情趣这个指标或许可以 让我们举重若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 是一种**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 今年夏天,我还看过一份《2010一2011年中国休 闲发展报告》。这份由中国**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 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也被称为《中国休闲绿皮书》 。报告里说,大约有33。l%的北京市居民没有享* 过带薪休假,大约有17.85%的人没有固定的双休* 。*有意思的是,80%以上的*访者都表示,如果假 期有加倍的薪水报酬,他们宁愿放弃休假而去加班赚 钱。 同样是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组数据,来自于美 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数据罗列了2011年各国 带薪休假时间排行榜,巴西、立陶宛平均年带薪假期 为4l天,***。中国年带薪假期是21天,排名* 后。事实上,令人*为惋惜的是,连这可怜的2l天, 都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得到保证。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的 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一一林语堂先 生,他写过一本**的书:《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 ,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 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中国人以悠闲的生 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谋利赚 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 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 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在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 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俱增 。林语堂先生曾经坚信:“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 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 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好的论据。”他甚至 以此推导:“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 千年专讲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 存了。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 ” 那么,在2l世纪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中国人 轻逸愉快的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吗?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 句话:“社会哲学的*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 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也是一个生活理想。近两年 来,中国**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 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 ,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 *为**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 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 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 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 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 而对我们*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 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 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 略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