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心中没有方向到哪里都是流浪
ISBN: 9787547251911
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人”的系统也有同样机能、同样 特征。当目标设定以后,人的“自我动机确立系统”立即 开始“监视”与目标有关的反馈信号,并下意识地对“自 动机”装置里的“自我形象”进行修正,同时下达实现目 标所需要的各种“决定”。如果制订计划的意图含糊不清 ,或者选定的目标过于脱离实际,那么“人”的系统就会 寻来找去,徘徊不定,白白消耗自己,甚至自我灭亡。 胜者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失败者相反。失败者的目 标似是而非,总在徘徊,极端者甚至自我毁灭。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全部发明 多得简直叫人难以相信。1928年,美国国会颁发给他一枚 金质奖章,估计他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约值56亿美元。这 些发明对我们今天的价值实在太大了,根本无从估计。 爱迪生的全部在校教育总共只有3个月的时间,在校期 间,他的小学老师曾说他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少年,断 言他的一生绝不会有什么成就。 然而,爱迪生却成功了。他的秘密在哪里? 其中之一是,他具有设定目标的能力和追求目标的热 情。一旦设定一个目标之后,他便让他的生活去全力配合 那个目标,使它成为他的生命。因此,他把生命献给他的 目标,并从目标中获得生命,直到——假如可以搬弄词句 的话——“空气中发出了电的火花”。 他竭尽全力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籍——读了一 本又一本,读完了再买。 等他读的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在他的实验 室开始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点钟进 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 总是十分敏锐确切,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过数 以百计的实验工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承受不可避免 的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爱迪生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是经过审慎的选择。他对 目标专注并倾以全部热情,加上丰富的想象和智慧,使他 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事实最贴切地说明了“人不能没 有目标地活着”的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科专家弗兰 克尔不幸被俘,后来被投入到纳粹的集中营。3年中他所经 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 为寻求意义而活着。他和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 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他不断地观察着 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考着“人活着的目的”这个“ 老生常谈”的话题。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然而 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着、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犯 双方的行为。据此他撰写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 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 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 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即所谓失去 生活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觉了弗洛 伊德的谬误,并且反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