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符号的重构: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叙事思想研究
ISBN: 9787522529899
李娟,安徽铜陵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叙事学、跨文化传播、文化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一、埃科其人其作 时至今日,这样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一位人文学者 的逝世引起全世界主流媒体、文化界、政客以及普通读 者的关注,而翁贝托 · 埃科正是其中之一。2016 年 2 月 19 日,埃科逝世的消息自意大利传至世界各地。 当时的意大利总理马泰奥 · 伦齐(Matteo Renzi) 悼念道,“作为欧洲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将深刻认 知历史的智慧与推测未来的强大能力完美结合”。《纽 约时报》以《最畅销的学者,驾驭两个世界》为题追溯 了埃科穿梭于小说创作与学术研究的一生。与埃科有着 数次交集的中国媒体界则推出了众多报道,从各个角度 纪念与评述这位以广博深邃著称却不失亲切、幽默的当 代学术界巨擘,乃至于一年之后再度推出埃科逝世一周 年纪念专题。在出版文化界同样引入瞩目的是,埃科的 去世进一步激发了其中文译作的结集推出与主题阅读活 动的开展 ,相关书评报道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散见 不绝,体现了埃科在中文知识阅读界广泛的接受度。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媒体文化界,对于埃科的评论始 终离不开这些关键词:学院派、博学、后现代、顽童、 畅销书作家——赞誉或批评皆自此而来。涉猎广博、立 场温和是大多数人喜爱埃科的理由,同时也有论者指其 既缺乏学术的深度,亦不具备写作小说的天分。萨尔曼 · 拉什迪(Salman Rushdie)更是批评埃科的小说《 傅科摆》“毫无幽默感、缺乏性格、完全没有任何可信 的对话”,是“有意为之的垃圾小说”。至此,如何全 面评估埃科的创作与理论既有必要,亦有可能。在进入 其驳杂丰富的思想世界之前,让我们简单回顾一番埃科 的人生与学问之路。 1932 年 1 月 5 日,埃科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 埃蒙特区的亚历山德里亚省,其祖父是印刷工人,父亲 是一位会计师,母亲则是普通的职业女性。埃科的出生 地天主教氛围浓郁,却又不同于意大利其他地区热情洋 溢的氛围,而是有着冷静平淡的气质。埃科曾指出,正 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怀疑主义、从不过激的气质。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达观、幽默的祖母对埃科的 成长与教育影响颇大,而祖父庞杂的地窖藏书,从儒勒 · 凡尔纳、马可 · 波罗到达尔文等,都成为埃科幼 时的精神之源。时值二战烽火,在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下,埃科也曾穿上法西斯的服装,参与法西斯的写作竞 赛并获得头奖。在皮埃蒙特区的村庄里躲避战火时,少 年埃科兴奋于纳粹和游击队之间的交火,并在一定程度 上卷入其中。埃科成年后为之产生悔意,并写入其第二 部小说《傅科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埃科 13 岁时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 行动青年团,并在方济各修会做过一段时间的修道士。 这段经历使他接触了天主教的哲学核心——托马斯主义 ,也为他之后成为一名“中世纪学者”(Medieval Scholar)奠定了基础。1951 年,埃科进入都灵大学 学习,与父亲希望其学习法律的意愿相悖,埃科最终选 ◎ 解读《玫瑰的名字》《傅科摆》等创作背后的叙事思想,本书在重构主义的思想视野下,聚集埃科的叙事诗学,通过横向比较、跨学科的综合,考察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创作。 ◎ 埃科对学院派游戏化、智性趣味的偏好,与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担当一起,展示了其对于真、善、美这些经典人文理念的坚守,从而使其区别于大多数后现代知识分子。 ◎本书特色在于,它并非单一的埃科叙事理论研究,而是将埃科放到西方人文知识分子的谱系里,来探讨后现代语境中叙事研究的人文维度和诗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