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8.06
折扣购买: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签章版)
ISBN: 9787301321201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新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入选者,七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时评写作十六讲》《时评中国》系列、《守脑如玉》《北大熏出来的评论》等,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连续多年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多次给中学生讲授高考作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高考作文是在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加分 看到今年各地作文题,一个总体感觉是,更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总在奖励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无论是全国Ⅰ卷的“管鲍之交”,还是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或者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天津卷的“中国面孔”,江苏卷的“信息茧房”,都在考查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中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讲,就是一个看到他者的命题框架(解构)并找到自己思考落点(建构)的思维过程。我一向主张高中生应该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习思维方式而不是应试技巧,才能在面对一个具体命题时“降维打击”,轻松破题,在角度位移中找到自己的“菜”。 今年考题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读书会发言、演讲稿、一封信、主持词——这些都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是评论的能力。接下来我用在《时评写作十六讲》和几次评论直播课中讲过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全景解析今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 一、以评论基准线为跳板,找到评论抓手 我最喜欢的作文题是全国Ⅰ卷: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提到过,拿到一个题目,不要急于去构思角度,先想想命题者出题意图可能是什么,别人拿到这个题目时会想什么?会集中在哪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个思考过程叫寻找话题的基准线,也就是多数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域。抓住话题的基准线,第一可以保证不会偏题,这个基准线会牵引着你,避免你离题万里而不自知,想象力要有缰绳,不可天马行空。第二可以用别人的想法激活你的想法,想想别人拿到这个话题想什么,就是一种对话;很多时候,想法是在对话中激发出来的,可以在别人的思考基础上延伸,也可以把别人的观点当成靶子。总之,寻找基准线的过程就是一个话题域锚定并“站到别人肩膀上去思考”的过程。 好,这个材料的基准线是什么呢?可以很容易想到,命题者已经半暴露了他的意图,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对哪个感触最深。——很明显,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对待人才的话题。在人才的维度上,如果说管仲是个人才,那齐桓公会用人,鲍叔会识人才。齐桓公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人物,能驾驭人才,不拘一格善用人才。鲍叔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识人并甘居比自己更牛的人才之后的有德贤才。哪种是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你最欣赏哪个人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线,价值排序见仁见智,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比较参照系中突出你最欣赏的那一个,结合当下现实,看谁说得精彩。 如果让我写,我会写鲍叔的知才识才,我会沿着“识才”这个角度伸展开,一般人可能只会想到鲍叔识管仲,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人人能看到的“识”,更重要的是“识才”的另外两个面向:第一,识齐桓公这个才——相处辅佐那么久,知道这是个明君,能接受像管仲这样曾辅佐过自己的对手,并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为我所用。如果鲍叔不识齐桓公这样的人才,跟错了人,不识时务地向一个心胸狭窄的上级推荐敌人,那就死定了。第二,识自己的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明白管仲比自己厉害,齐桓公更需要管仲,就主动让位,甘居更强的人才之下,而不是武大郎开店。识齐桓公这个才,识管仲,识自己——鲍叔,天才啊!“识才”就是评论的抓手和线头,纲举目张。 如果让我写,我还可能结合当下现实,写人才使用中的公心与私心。在这个材料中,几个人才都有一个令人欣赏的共性——出于公心,没有私心。出于公心,连曾经是自己的对手,甚至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都敢用;出于公心,举荐比自己厉害的人,甘居牛人之下当助手;出于公心,为了齐国兴盛,放弃前嫌。公职的要义在于公,人才使用,需要这样的公心,不是圈子,不是亲信,不是送钱就给个岗位,更不能花钱冒名顶替。 二、借助比喻和意象的延伸去拓展思维 我在《评论写作的十大独家技巧》那一次直播课中讲到了这种方法——借助比喻和意象去延伸。比如面对“后浪”这个比喻时,你能不能想到,这个概念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概念家族,你如果能想象到它周围的这个家族,那就叫意象的延伸。从“后浪”想到“前浪”,想到“中浪”,想到“大海”“沙滩”“弄潮儿”“浪潮”“潮水的方向”“假浪”“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深沉的平静”,等等,这就是延伸。这么一延伸,思维和角度就打开了。 此次作文题,好几个题目中都包含着比喻,比如全国Ⅲ卷: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镜子”和“自画像”就是一种比喻,怎么看到自己,怎么定位自己,以什么为参照物,就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镜中自我”和“符号互动”。对于这面镜子,可进行比喻和意象的延伸——什么镜子,能照出一个怎样的自我?是扭曲而失真的哈哈镜?还是自欺欺人的美颜滤镜?还是只看到过去而看不到未来的“后视镜”?或者是醉生梦死的幻境?从乔治· 莱考夫的角度看,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镜像,由一个比喻想到它的家族,思维就活络开了。 自画像——我看到的关键意象在于“自”,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做主,对于我们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定位,自己去画,不是父母画,不是老师画,不是其他同学画。准确定位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判断,不会因为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就怀疑自己,不会因为从99分到94分,就像某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家长那样“不由分说地给一个巴掌”。 思维僵化和固化的人,只能就看得见的东西进行评论,被眼前的事物套牢了,想象力被关进了套子里。而思维开放的人,能从看得见的东西延伸到看不见的,从“浪”想象到它的后面看不见的大海和沙滩。建议大家拿到一个题目时,要善于在纸上画思维导图,这个导图能帮着你思考和导航,“导”到跟一个概念有着家族联系的其他概念上,你的思维就打开了。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面孔”也是一个比喻,同样考验着意象的延伸。 三、找到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当成支点和靶子 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讲到一种方法——用驳论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用否思去建构,也就是用驳论去凸显自己的观点。找到一种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在反驳这种代表性观点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全国Ⅱ卷的题目: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 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题目看起来好写,其实不好写,有话可说,但很容易写得很空很虚,全是正确的套话,跳不出宏大的题意。可以用我的这个方法——找一个具体的落点,在反驳某个流行的代表性观点中体现,带着问题意识去让主题找到具体的落点,并跟时事形成紧密的结合。比如,可以反驳“甩锅论”,反驳那种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的思维,反驳那种认为可以独善其身的思维。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的热点话题,需要考生能够对相关现象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够驾驭观点。 说“一个东西是什么”,可能不太容易定义,但通过强调“它不是什么”,就比较容易去阐释并找到现实落点了。宏大的虚题,往往需要一个如“一滴水”那样具体的事物为映射点,用一滴水去映出阳光。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个题目,也需要找到“一滴水”,找到“距离产生美”的疫情现象支点。 四、用批判性思维跳出他者之锚,避免作茧自缚 上海卷的题目也很有意思: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题目尤其考验批判性思维,千万不要被题目表象所迷惑和带节奏,从而走向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虽然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三观”定力不能被干扰。 第一,其实,多数重要转折都是在人们看得见的努力之后、在预料中发生的,但因为是在预料中发生,人们没有格外注意,就像新闻规律那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们对特殊 案的特别关注反而导致忽略了日常。第二,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意想不到”并不是没有人的努力,而是人的努力没有被看到,很多事情无法当时判断,多年之后才更清晰。第三,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 脑,机会只给努力的人,很多时候不要太急功近利,努力了自然有回报,总会在某个时候给你回报,不要指望贵人相助,不要指望天上掉大馅儿饼,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江苏卷的题目也很有哲思意味: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这说的是“信息茧房”啊,想起我写过一篇题为《作茧自缚》的短文: 互联网时代,谁是这个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互联网专家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提了一个很有脑筋急转弯意味的问题。谁呢?领导、专家、女主人、博士、诺贝尔奖得主?都不是。结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这个网,要与世界相连,不能作茧自缚。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在一所大学做演讲,在后来的讲座交流环节中,一名女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很多社交平台过于娱乐化,满眼的明星八卦,这个遛狗,那个牵手,这个出轨,那个恋爱,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我们该怎么办?”我在回答中反问了她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的朋友圈和微博上很少看到这类信息?第二,其实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元,有很多严肃新闻和严肃评论,你自己有没有尝试主动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是等着被喂养?第三,你不仅是信息消费者,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内容生产者,你为改变你所批判的不良信息环境做过什么努力,写过几篇严肃的评论,挖掘过多少有价值的真相和数据? 我的反问有点尖锐,但交流过程很愉快,那名提问的女生说自己意识到了“在社交平台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个“提问”和“反问”正说明了网络时代“主动选择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主动选择,才能消除某种固化的媒介在你的视域中造成的盲区,从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明星娱乐新闻背后的丰富世相。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你只关注你喜欢的人、跟你同在一个圈子里的人,然后等着看他们每天发的状态,你的视野就被你的选择限定了;如果你面对手机屏幕毫无作为,只等着新媒体的喂养,你也只能享用那些含有种种添加剂、营养单一的信息。 房子真是一个万能的隐喻,打破“信息茧房”,也是让信息平台成为“最聪明的那个房子”。一个陷入“信息茧房”的人,正如维特根斯坦描述陷入哲学混乱的人:“这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不知道怎么办,他试着想从窗子出去,但窗子太高;他试着从烟囱出去,但烟囱太窄。其实只要他一转身,就会看见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日常受到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并关注时事热点,这些题目都不是什么事儿。 1. 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时评新作 2. 《时评中国》系列升级版,新增“时评这样写”——评论方法训练 + 评论思维培养 + 评论视野拓展 + 评论知识积累 3. 众多北大学子×评论课老师×新闻学院院长×知名评论员×中学语文老师×高中生家长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