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8.61
折扣购买: 十传十美——佛山十大传统文化风华录
ISBN: 9787218180922
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是佛山市委主管全市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职能部门。
在中国戏曲的大家庭中,粤剧是后起之秀,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的典型样本。它充溢着岭南文化的草根性、民间性,大锣大鼓的声势,质朴粗犷的表演,给人强烈的代入感,让听者如饮甘醇,如食珍馐,如沐春风。 如果你要真正了解粤剧,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来佛山。这里有华南地区保存完好且最古老的戏台——万福台;有藏品丰富的广东粤剧博物馆,还有最广泛的粤剧群众组织——私伙局,榕树下、古祠里,乃至公园的一角,都是他们的舞台。“男女情,千秋史,英雄泪,壮士血”,感天动地的故事日日都在上演。 明清时期,广东本地戏班活动的中心就在佛山,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琼花会馆”就创立于佛山。嘉庆年间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佛山街略》上的一段话,是琼花会馆当年盛况的最好注脚:“琼花会馆,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聚众酬恩,或三四班会同唱演,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兴闹。” 在佛山,过节总少不了戏。无论华光诞,还是天贶节,人们都会划着船,到戏台来听戏, 就如鲁迅先生《社戏》里所描绘的一样。可以说,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戏台,都通向水道, 所有的水道,都连着戏台。 古代佛山的粤剧伶人,把自己的会馆称为“琼花”,虽然地位卑贱,但他们一如琼花,以自己独有的立身之姿展示在世间,绽放在舞台,绽开在滚滚红尘里,就如中国戏剧特有的写意一样,一杆长枪,金戈铁马;一袭青衣,酸甜苦咸。这花,也是粤剧的精神写照,是青衣,是刀马旦,是净角的花脸;即使是丑,白鼻子的丑,那也是在舞台上鞭挞社会和人性,令人精神爽利,恶气下沉,是一种反丑为美的美学范式。 在佛山,戏台不是普通的建筑,而是精神的殿堂。祖庙里的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隔板上的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就像是说出了粤剧的秘密。无论历史悲歌,还是爱情缱绻,戏台都道出了人情世故,也反映了现实角色。戏台上演戏,戏台下也演戏,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你在台下看戏,历史在历史的深处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