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

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
作者: 吴家富//王彦//王喜文|责编:黄芳芳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28
折扣购买: 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
ISBN: 978751960732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简称“老基建”。按照国家发 展改革委2016年公布的《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 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明确礙基础设施包括能 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以及重大 市政工程等领域。 与之相对应,所谓的“新基建”主要包括5G、卫星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工 业互联网、区块链、智能交通以及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 “新基建”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无疑是 未来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放大效 应和乘数效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是基础设施建设大 国,但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 30%,建设前景广阔。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及其应 用创新催生的“新基建”,开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 间。 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创 新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这也是新基建的 直接使命。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性问题更加凸显。 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 性调整,这对“新基建”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未来30年,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明确的,在民生、新科技、新产业、区域发展、新能源 、国家安全与治理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新基建”投 资需求,以拉动有效投资。“新基建”也是带动传统基 础设施体系转型升级、支撑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 础设施,是具有质的“代际”飞跃特征的软硬件基础设 施,是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 从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等不同 视角看,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社会转向智能社会,经济 形态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基础设施体系也在发生相应的 变化。“新基建”将保障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数 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 理空间深度融合,释放经济活力,实现创新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