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元宇宙的本质:人类未来的超级智能系统
ISBN: 9787521744811
蔡恒进,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人工智能伦理学家,触觉大脑假说原创作者,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蔡天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获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创立了基于通证的记账模型和基于哈希交互的下一代互联网架构。 耿嘉伟,就职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部,曾任职于IBM中国开发实验室,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软件工程工学学士和资讯科技理学硕士。
元宇宙的发展遵循意识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1年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科学》杂志发布 了“新125个科学问题”——《125个科学问题:探索与发 现》。此次发布的问题涉及数学、化学、医学与健康、生命 科学、天文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神经 科学、生态学、能源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其中,人工智 能领域的第七问是:“量子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脑吗?”神 经科学领域的第十一问是:“有可能预知未来吗?”这两个 问题可以理解为探讨意识或未来的发展是否具有确定性。 量子人工智能能否模仿人脑,关键之一就是能否解决 量子技术与人类意识之间存在的视角差异问题。现代科学的 发展,离不开柏拉图、爱因斯坦、图灵等巨匠的贡献,但我 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具有全能视角的特点。在此深 远的影响之下,我们在制造和训练机器时,或多或少会体现 出全能视角。让机器模拟人脑,意味着视角必须转换。生命 不是按照物理世界或者概率来走的,而是主动的选择,且往 往走的是很小概率的路径,用全能视角是无法看清生命视角 的主体性的。我们明明不是上帝,却非要让我们设计的机器 成为我们假想中上帝的样子,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缘木求 鱼。 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意识世界,包含了情感、 伦理、道德、审美等内容,这些意识片段对主体而言真实存 在,会影响主体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主体甚至会据此改 造物理世界,而这些意识片段是无法完全物理还原的。但量 子计算机很难具有很强的自发式的主观性,这也是目前量子 人工智能无法模仿人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换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当意识或未来具有足够的确定 性和可计算性时,广泛且长期的模拟才具有意义。马斯克认 为意识是可以计算的,理由是人类很可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 模拟矩阵中,就像电影《黑客帝国》描绘的那样:世界是层 层嵌套的,我们生活的这一层很可能是由更高一层的、全能 视角的智能模拟而来的,高层级的智能比我们聪明和强大得 多,具备技术手段来模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只是我们 目前还不具备完全的信息和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也无法得 知自己在模拟矩阵的哪一层。在这种具有确定性的假设条件 下,对未来的长期模拟才可能有意义。 然而,这个世界里的不同个体、组织,在不同时间、 场景下存在非常多的可能,这些可能又组合形成更多的复杂 细节,从生命视角而言就是有无穷多的分叉。在这种情形下 进行长期的完全计算,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在思想 实验中当然可以通过平行宇宙等理论进行各种可能性的讨论 ,但实际上,一旦从大量的可能性中完成选择,鞍点就成为 确定点,并且这一选择会成为新的因子,继续影响未来的进 程,而之前做的全局模拟又要考虑新的影响因子,然后再来 一遍。真实的未来是一次次的选择及其影响叠加的结果,而 不是计算出来的必然结果。歧路亡羊可以看作一个例子:每 一个岔路口都需要进行选择,羊即使之前选择了一个方向, 也很快会面临新的选择。当岔路足够多、情形足够复杂,羊 就陷入迷途,我们也无法预测羊究竟在哪里。因此,长期预 测既没有意义也不切实际。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欧洲科学院院士邓小铁、世界科学院院士李罗权作序推荐,郑纬民、于佳宁、倪健中、沈阳联袂推荐 (1)从意识可迁移性出发,探寻元宇宙本质。元宇宙代表了人类意识世界的对象化,是人类世界的超级智能,由人机节点共同参与建构,是人机智能的融合,在数字世界建构时空秩序,并统摄周围的物理世界。 (2)洞察趋势,剖析元宇宙发展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百花齐放,这时可能有很多人都想在元宇宙里当“老大”,无法与其他节点有效交互。第二重境界是诸神混战,即一些可迁移、有生命力的社区逐渐壮大,需要一些更普适的交互与共识。第三重境界是协同进化,参与者之间能够竞争合作,维持元宇宙的生态与秩序。 (3)建立共识机制,解决信任难题。共识是一个社会中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集中体现,有助于维持群体间彼此的信任。在未来世界中,共识产生价值,这在元宇宙中尤为成立,因为共识本身就是元宇宙能够形成并稳定存在的基础。 (4)作者在人工智能领域颇具影响力,兼备人工智能、区块链、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等学科专业背景,在学术界与业内具有积极影响力,曾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