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旁观者

历史没有旁观者
作者: 俞吾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0.62
折扣购买: 历史没有旁观者
ISBN: 9787100246330

作者简介

俞吾金(1948-2014),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曾担任《探索与争鸣》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先生生前以无比诚挚的感情关爱《探索与争鸣》杂志的成长和发展,悉心指导刊物的选题策划等工作。先生以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使高深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活泼。自1987年开始为《探索与争鸣》撰稿以来,先生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共为《探索与争鸣》撰写了36篇精彩的文章,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内容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量和数字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于是,单独的、形式化的数字崇拜逐步形成了。这是形式主义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 首先,一些抽象的数字获得了神秘的意义。比如说,“8”是一个很普通的数字。但由于“8”与“发财”的“发”字谐音,所以,它突然平步青云,获得了不寻常的意义。它成了一种重要的资源,甚至其本身就意味着财富。不管是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号码,还是房屋门牌号码、手机号码等,只要连续出现几个“8”字,那常常就表明,号码的拥有者不是很有身份的人,就是非常有钱的人。有的含有“8”的号码,如汽车牌照号码,甚至公开进行拍卖;光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就可以获得令人咋舌的卖价。与此同时,日历中的“8”“18”“28”这些日子都获得了特别的意义,以致喜庆的日子几乎都选择在这3天。这些数字的神秘化都与“发财”有关,同样的崇拜,也见之于民俗中的财神。只要看看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的财神节因为放爆竹而留下了多少“红地毯”,烧毁了多少“绿地毯”(草坪),我们就可以知道财神在中国诸神中的独裁地位了。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嫉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 与“8”这个数字的肯定性的神秘化相对峙的是另一些数字的否定性的神秘化。如“4”这个数字由于和“死”字谐音,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受到了排斥,当然更不用说“14”(和“要死”谐音)、“514”(和“我要死”谐音)这样的数字了。而“13”这个数字由于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是一个忌讳的数字,中国人也顺便把它绑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这样一来,不仅与这些数字相关的日期成了不吉祥的日子,而且与它们相关的楼层,如“第四层”“第十三层”“第十四层”“第二十四层”也都因此变成了不吉利的。有的建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数字形式崇拜心理,干脆用“12A层”“12B层”分别取代“第十三层”“第十四层”,或者干脆从第十二层一下跳到第十五层。 与数字“8”“4”有确定的价值取向不同,数字“6”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中国传统习俗中,有“六六大顺”的说法,数字“6”是被赋予吉祥的含义的。今年6月6日因此而被追捧,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处门庭若市,大清早就排起了长队,媒体也不惜版面加以报道。然而,“6”又因在沪语中与“落”字同音而被沪上考生及家长嫌弃:赶考场时,凡车牌号中带“6”的出租车一概回避,因为涉嫌“落榜”!真难为了这个“6”字,左右不是人!到了这步田地,除了心生悲哀之外,还有什么可说呢?有趣的是,人们在人与人之间追求平等,却在数字与数字之间制造不平等,而数字本身也不过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哲学不是黄昏时才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而是迎着朝霞起舞的高卢雄鸡 . 1.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终身教授俞吾金先生发表在《探索与争鸣》上的论文结集,系首次整理出版。通过二十一篇学术论文,本书深入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历史、文化、价值、实践等的密切联系,阐明哲学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应是历史的深度参与者和介入者。 2.作者怀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积极介入现实,深入探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在书中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其现实和时代关怀。本书不仅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屋建瓴的深刻甄辨和匡正,而且也有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辛辣讽刺和解析,涵摄广泛,论证精当,展现了一代学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