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5.52
折扣购买: 共好的力量(中国酒业与商源30年革新启示)
ISBN: 9787505759923
刘国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公共关系学会(PRSC)理事,上海华夏经济研究院智慧商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泉州品牌发展专家智库专家,多家财经杂志撰稿人,出版机构签约财经作家。 主要擅长领域为:互联网与数字营销、品牌和营销管理、企业家思想与企业史、智慧商业战略、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等,常年为各类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出版有《新零售时代》《新商业思维(第一辑)》《网红经济》《共享经济2.0》《张朝阳:重构搜狐》《雷军:乘势而为》《反直觉询问》《品牌形象论》《从2D到5D:全方位体感式营销》《品牌资产与销售促进》等著作10多部,在核心期刊《经济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学术研究》《经济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发表各类财经评论多篇,主编各类行业报告多部。
兰溪小伙 1968年,朱跃明出生在 浙江金华的兰溪,在家中排 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 妹妹。 兰溪县城风景秀丽,城 西南有兰荫山,山下有溪流 ,故名“兰溪”。唐代诗人张 志和便是兰溪人,他写下过 大家耳熟能详的《渔歌子》 一词:“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兰溪也是全国最大的诸 葛亮后裔聚居地。因是“智 圣”后代居住之地,这里自 古学习氛围就非常浓厚,家 家户户都重视教育。朱跃明 的父母也不例外,期望自己 的儿子能学有所成。 在很多人的眼中,善良 、寡言少语的朱跃明自小就 讲义气,学习努力,成绩也 很好。 1977年10月21日,高考 恢复的消息快速传遍全国, 像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大 地,也唤醒了无数青年改变 命运的希望。这声惊雷也传 到了朱跃明的耳朵里。 历经多年的教育断裂后 ,广大知识青年,尤其是那 些家境不富裕、身处农村的 青年,突然意识到将有更多 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 的影响,环境的变化,让朱 跃明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 他心中种下了通过高考改变 命运的想法。 1987年,19岁的朱跃明 迎来了自己的高考。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 果考得上大学,他将是家里 的第一个大学生,且有可能 给全家带来更好的生活;但 如果考不上,他就将面临在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 与外出闯荡之间进行抉择的 局面。 命运的天平并没有向朱 跃明倾斜。最终,他名落孙 山,遭受了人生中第一个大 挫折。 同年,远在700多公里外 的湖北仙桃,一位小伙子也 参加了高考。与朱跃明不同 ,这位18岁的小伙子如愿考 入武汉大学,进入了他最喜 欢的计算机专业,在校园里 读到了那本燃起他斗志的《 硅谷之火》。这个人就是后 来创立小米的雷军。如果说 雷军后来的创业属于典型的 精英创业,那么朱跃明则是 典型的草根创业。相比雷军 的创业条件,朱跃明在经验 基础、商业资源和人脉方面 都处于明显的弱势,这注定 了他在创业中遭遇的失败与 教训会更多,需要突破的瓶 颈也更多。 除了激烈的高考战场, 那一年的商业战场也呈现出 热闹的景象,对年轻人有着 足够的吸引力。深圳首次公 开拍卖土地使用权,烟台率 先试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大亚湾核电站开工……证券 市场、住房市场、技术市场 、人才市场等一系列市场化 改革中冒出的新鲜词,开始 出现在人们的交谈中。 在朱跃明的家乡金华市 ,义乌、东阳、兰溪等地的 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集体企 业飞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 个体工商户。 一边是没考上大学的心 有不甘,另一边是层出不穷 的商业机会,朱跃明不知道 如何抉择,父母也无法给他 任何建议。 青春是一场短暂的美梦 ,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 得无影无踪。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思考 和纠结后,朱跃明决定去生 意场上闯荡一番,尽管当时 的他对如何做生意还一无所 知。 朱跃明是个行动派。许 多事实表明,成功的创业者 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他们 不会等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当 当才开始,而是先干了再说 ,边干边迭代,边干边解决 问题。 这段时间,一套“温州模 式丛书”在全国新华书店热 销,其中一本叫作《温州的 农民企业家》。朱跃明看到 这个书名时,心里不禁冒出 这样一个想法:未来我也要 成为一名企业家。 经过母亲的多方筹措, 朱跃明终于有了500元的生 意本金。他开始思考去哪里 做生意。放眼全浙江, 1987年的兰溪理论上应该 成为朱跃明的首选。因为这 一年,兰溪在浙江省率先成 为亿元县。 然而,朱跃明发现在兰 溪做生意需要的本金更多, 母亲给他筹措的钱不够。而 离兰溪直线距离不过60多公 里的义乌,那里的小商品贸 易却为小本经营提供了极大 的可能性。 就在朱跃明备战高考的 这两年里,他身边不少人去 了义乌。1987年的义乌已 经修建起了第三代小商品交 易市场,可容纳3万人在场 内交易。“鸡毛换糖”的义乌 商人凭借他们坚忍不拔的开 拓精神,硬是把一座缺乏资 源优势的县城,发展成闻名 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这个时期的义乌是浙江乃至 全国小本创业者的“梦想家 园”,也是无数草根浙商梦 想出发的地方。就这样,朱 跃明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 单枪匹马奔向了义乌。 这一年的9月,中国成功 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 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 向世界”。对于朱跃明来说 ,他则是在此时“越过兰溪 ,走向义乌”。 怀着满腔的憧憬,朱跃 明翻开了人生书卷中崭新的 一页。在当时还是露天的义 乌小商品市场,各式各样的 商品还未分门别类,琳琅满 目,令他目不暇接。要在这 么多商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 ,并非易事。朱跃明在市场 中来回转了好几个小时,也 没找到自己心仪的进货商品 ,很多摊主看着朱跃明一脸 青涩的样子,也懒得和他多 费口舌。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