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作者: (法)雨果|译者:杨风帆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巴黎圣母院
ISBN: 9787201104812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是贯穿他一生活动与创作的主导思想。他的创作期非常长,长达60年以上,其作品包括诗歌26卷、小说20卷、剧本12卷、哲理论著21卷,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以及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非常辉煌的文化遗产。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则是他最为经典的代表作。 1827年,雨果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与《<克伦威尔>序言》,其中,《序言》被称之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在雨果的文学论著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830年他根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了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战古典主义的胜利。

内容简介

第一卷 一、司法宫大厅 三百四十八年六个月零十九天前的今天,巴黎的市民 被旧城区、大学区和市民居住区(新城区)三重城垣里教 堂中轰鸣的钟声惊醒了。 在历史上,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一天,实在无法引 起人们的任何记忆。那件事情,虽然一大早就让巴黎居民 及教堂的钟声喧闹不止,但是实在不值得过于大惊小怪。 庇卡底人和勃艮第人并没有来进攻,也并非要进行抬圣骨 盒的仪式,拉斯葡萄园的学生并没有起来暴动,“尊贵无 比的国王陛下”也并非要进行入城仪式,那些男男女女的 盗窃犯并没有要被巴黎的司法官判以漂亮的绞刑,而那些 戴着十五世纪流行一时的羽毛盛装的使臣们也并非要到来 。只不过为了王太子与弗朗德勒的玛格丽特公主的联姻, 有一支特殊的人马——弗朗德勒的使臣们,就在两天以前 来到了巴黎。波旁红衣主教笑容满面地迎接了那帮满身土 气的弗朗德勒市政官,并在他的波旁府邸用许多“讽刺剧 、寓意剧与笑剧”来热情招待他们,以便能讨好国王。然 而,一场瓢泼大雨将其房门口雅致的帘幔浇得不成样子, 这使得主教大人异常厌烦。 用让·德·特洛瓦的话来说,一月六日这一天,对巴 黎全体市民来说是喜气洋洋的一天,因为自古以来,这一 天始终是主显节与愚人节合二为一的无比隆重的日子。 存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一天,不仅将在河滩边的广 场上点燃节日篝火,还将在布拉克小教堂的墓地里种上五 月树,并在司法宫的礼堂里上演圣迹剧。巴黎总管的差役 ,穿着漂亮的紫色毛质短棉袄,在胸前佩了个白色大十字 ,头天就在各十字街口吹起喇叭,大声向巴黎市民宣告总 管府的通知。 因而,成群结队的市民们,在早旱关上家门、店铺以 后,男男女女,扶老携幼,从各个地方赶向那三个地点。 人人都有自己的主意,有的去看篝火,有的去看五月树, 而有的则去看圣迹剧。一月是看篝火的最佳时节,这一点 是从古遗传至今的共识,而圣迹剧,由于在司法宫上演, 四处有遮盖,干燥暖和,所以大部分巴黎市民都涌向篝火 和圣迹剧的场所,这是爱看热闹的巴黎市民颇为聪明的一 点。至于布拉克小教堂墓地里的那株可怜的五月树,则是 纸花稀疏,在一月的严寒中瑟瑟发抖。 两天前来到这儿的弗朗德勒的那些使臣们,要来司法 宫观看圣迹剧,并且同时观看挑选丑人王。市民们都知道 这一消息,因而赶向司法宫四周大街小巷的人尤其多。 尽管这间大厅在当时被号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礼堂(确 实,索瓦尔那时还没有测量过蒙塔吉城堡的大厅),想要 在那天挤进大厅里却是无比艰难。司法官广场上人满为患 ,水泄不通,像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让那些临街的巴 黎市民们得以站在窗口大饱眼福。五、六条通向广场的大 街,好比五、六个河口,无时无刻不是人流滚滚,涌入大 海。如同海浪拍击海岸上突出的岩石一般,逐渐壮大的人 流不停地冲击着广场四周的房屋和无规则的墙脚。司法宫 是一座壮观巍峨的哥特式建筑,两股人流在其正中央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