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看病就医指南
ISBN: 9787571000837
严忠浩主编,副主任医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市老年康复中心退休。在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8篇,在报纸、科普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约100万字。主编的《老年病人家庭康复问答》《老年病人的家庭康复》《常见老年病的家庭康复》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推介,为全国老年患者开展家庭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看急诊须知 急诊是指紧急救治和抢救。急诊的存在保证了我们在突发疾病、受意外伤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 1看急诊 什么情况要看急诊 急诊有一定范围,不然的话,急需抢救的、急症的、不急的病人都去挂急诊,那么就会引起急诊科内的工作混乱,影响对真正急症病人的抢救和诊治。一般来说,当发生下列突然病变或紧急情况时,应该到就近医院去看急诊: (1)病人发热体温在38.5 ℃以上,尤其是幼儿和老人,应尽快就诊。 (2)凡病人有意识不清、昏厥、昏迷、抽搐或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发作。急性肢体瘫痪,血压高达180/110毫米汞柱(24.0/14.7千帕)以上者。 (3)病人有急性心力衰竭(如静息时感到气急、心悸、左胸痛等)或者心律失常(如有明显心悸、频率过快、过慢或有严重节律紊乱,不规则等)。 (4)心前区突然疼痛、胸闷憋气、大汗淋漓、疼痛反复发作,并涉及肩部。 (5)病人有严重哮喘、呼吸困难、窒息、颜面青紫,及咽喉部、食管、气管或支气管有异物者。 (6)急性食物中毒,严重的呕吐、腹泻者。 (7)各种急性中毒者(包括服药、服毒自杀)。 (8)急性腹痛、腹肌紧张、腹痛拒按等。 (9)急性尿闭、尿潴留等。 (10)严重尿路感染(如有尿痛、尿急、尿频,伴发热等)。 (11)大出血:包括呕血、咯血、便血、尿血、外伤、自伤自杀、阴道流血、五官出血和腹腔内出血等。 (12)急性损伤、交通事故以及各种创伤导致急性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及外伤(24小时内未作处理的病人)、冻伤、灼伤或毒蛇咬伤、犬咬伤等。 (13)意外伤害,如电击、触电、坠落伤、溺水、烧伤、塌方挤压伤、工业外伤等。 (14)各种急性炎症及急性感染,如痈、丹毒、乳腺炎、中耳炎等,伴发热。 (15)急性青光眼、急性视力障碍、电光性眼炎、眼部异物等。 (16)突然出现皮疹,皮肤瘙痒伴胸闷气急、腹痛、腹泻者。 (17)急产、难产、流产、子痫等。 (18)各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突然恶化者。 (19)经医生认为需按急症处理的病人。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 近年来,国内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将急诊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按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急症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且应分流病人,使病人都在最适合时间去适合区域,及时得到最恰当的诊疗。从而提高了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及时抢救和医疗安全。 病人病情由急诊科接诊医务人员评估,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病情一级: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如气管插管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等。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病情二级: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导致严重致残者,应立即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复合伤、心绞痛、严重疼痛等。 病情三级: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致严重致残的征象。若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心跳、呼吸、血压等)异常者,病情分级应上调。 病情四级: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 有的大医院急诊科还将急诊的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诊疗。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来院时间顺序诊疗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由急诊科医务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就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绿区即病情四级病人的诊疗区。 看急诊的注意事项 急症病人看急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经值班护士鉴别了解情况,内容包括询问病情、测量体温、必要化验(如大小便等),以确定是否属于急症及区别急症的科别。 (2)严重或行动不便的病人,可向急诊科护士借取推床、推椅、担架,便于移送病人。 (3)急症病人的处方、检验单、检查单、手术申请单、入院通知单等,一般都加盖红色“急诊”两字。病人家属可以直接到急诊服务的专用窗口,办理各种手续。 (4)急症病人经医生检查治疗后,应该听从医生的处理,不要强求住院或留院观察。 (5)病人家属要向医生问清楚,病人回家后治疗和休息的注意事项。 (6)急诊治疗的目的是抢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病情,并做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所以,对病人来说,并不是看过急诊就等于疾病已经痊愈。不论是什么急症,看过急诊后,还需要到门诊或专科门诊去作系统的检查,进行有计划的完整治疗。在复诊时,别忘记带上病人的急症病历卡,包括急诊化验单和各种检查报告。 急诊科的抢救室、留观室和注射室 一般医院的急诊科内都设有急诊抢救室、急诊观察室(简称留观室)和注射室。那么,究竟什么情况需要进抢救室或留院观察室呢?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1)病情危重,虽经抢救但搬动时仍可能发生危险,不宜立即转入病房治疗,可在急诊科抢救室继续抢救观察。 (2)经特殊检查治疗后(如造影、药物注射等)有较剧烈的疼痛或过敏反应,经处理后需要继续观察、反应的变化者。 (3)病情较重,但一下子诊断还不能确定,回去后有可能会出现病情变化者,可作短期留观以争取确诊或病情稳定。 (4)符合住院条件,但一时病房无床位,可根据条件暂住留观室处理。 (5)严重脱水,高热等需要补充些液体或作短时间治疗者。 是否进留观室留观,应由急诊科医生根据病情及各方面情况来考虑决定。病人及家属有要求可与医生沟通,但不能坚持己见,以致影响医院急诊科正常工作进行。 目前,一般医院的留观室条件比较简单,有时病人又较多,因此,进急诊科留观室留观诊疗的病人及家属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家属或亲友轮流陪伴病人,密切配合医务人员,观察病情,做好有关留观病人的护理、卫生及膳食等。 (2)如发现病人病情有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值班医务人员。 (3)在留观室内要保持安静,切勿高声谈笑;保持清洁卫生,勿乱丢纸屑果壳。 (4)随身携带必要生活用品,如毛巾、牙刷、牙膏、杯子、脸盆、碗、筷、热水瓶、卫生纸等。 (5)家属及陪伴人员要熟悉留观室周围环境,以便及时送化验标本,购取针药,处理病人大小便等。 (6)出留观室时,要向医生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怎样复诊?勿遗忘带回病人病历卡、药品和随身携带物品等。 大部分医院急诊科还设有注射室,专为急诊病人做药物皮试、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等治疗服务。一般情况下,做完治疗后,护士会叮嘱病人在治疗室内最好观察3分钟后才离开。 2 叫救护车 什么情况该叫救护车 每当风驰电掣的救护车,发出急促的“专呜!呜”声,在你身旁疾驶而过时,你可曾想过,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该叫救护车呢?毫无疑问,一定在遇上急症病人时。那么,究竟有哪些急病该叫救护车呢? (1)意外灾害:触电、电击、溺水、交通事故以及各种创伤、工业外伤、土建塌方挤压伤等。 (2)各种急性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和服毒等。 (3)严重中暑、冻伤、烧伤。 (4)意识丧失等昏迷状态或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休克情况。 (5)心脏病突然发作:如严重心绞痛、心律失常,病人出现严重气急、心悸、左胸疼痛等急性心力衰竭时。 (6)严重的呼吸困难:窒息、呼吸道异物阻塞等。 (7)大咯血、大呕血。 (8)在路途中或半夜就要分娩的急产。 出现以上情况,要立即打电话“120”,向医疗救护中心叫救护车。 拨打“120” 怎么拨打“120”?这个问题看似太简单了,但如果不注意一些事项,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会耽误抢救时间。这些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遇到危重病人,首先要冷静,不要慌张而影响语言表达。 (2)“120”电话拨通后,要用普通话,吐字清晰,简明说:病人姓名、地址(要求准确、明了,××区××路××号××小区××楼号××室)、简要病情(如突然胸痛、昏迷、出血等)。报告地址要详细,附近有否标志性建筑物,如超市、加油站、地铁站×号出口、宾馆、学校等。介绍病情要扼要。留下联系电话,并要确保联系畅通。 (3)有条件的家属,可在小区门口或路口接应救护车。 (4)及时移除楼梯、过道上影响搬运病人的杂物等障碍。 救护车未到之前 当救护车尚未到达之前,作为病人的家属、亲友或邻居决不能坐等,更不能惊慌失措扰乱病人,如哭叫病人名字等,乱摇病人的身体。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往往就因为错失宝贵的这几分钟,而失去抢救的时机。因此,我们平时就应该熟悉一些现场急救知识,例如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包扎止血、骨折固定等。在救护车未到之前,必要的现场急救对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十分有益的。目前仍有很多急症病人都因为错过了急诊抢救的“黄金六分钟”,而面临预后效果差,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 在自行抢救时,操作要准确有力,必须沉着、大胆细心、耐心,不能轻易放弃或中断急救。特别是对于生命垂危的病人,应随时注意他的神志、心跳、呼吸。在转运时,仍要密切观察,必要时继续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如遇意外事故时,还必须注意保护现场。 先打“120”还是先心肺复苏 可能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拨打“120”急救电话和进行心肺复苏,哪个更重要?回答是同样重要。最好现场有两个人,一人打电话叫救护车,另一人现场施救。 如果现场只有一人时,那么到底是先打“120”电话,还是先救人呢?这要视情况而异,对那些失去知觉、呼吸停止的成年人,要先拨打120再进行自救。而对出现溺水、电击、急性上呼吸道异物阻塞等情况的人员,则要先进行2分钟的心肺复苏,再拨打“120”急救电话。 3黄金六分钟——常用家庭或现场急救知识 人工呼吸术 心跳、呼吸是生命的体征。当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必须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术和胸外心脏按压术,一秒也不能耽搁,那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 人工呼吸术是用于自主呼吸停止时的一种急救方法。通过徒手急救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肺内,然后利用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以代替自主呼吸。人的大脑需要不断的供给氧气,如果中断供氧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经损害。所以一旦发现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抢救措施就是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或者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保持有效通气和血液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首先将病人仰卧位放到硬质的板或地上,解开领口,内衣裤带(如为女病人,还有胸罩),再将病人头部后仰,用一手的示指(食指)和中指置于病人的下颌骨下方,将颈部向前抬起,以开放气道。如病人气道内有异物或呕吐物时应及时清理。可用手指缠纱布或手帕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病人下颌,另一只手用示指将固体异物钩出。 人工呼吸具体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施救者在病人头部一侧,用一手捏住病人鼻子,并要用嘴封住病人嘴巴,如图1。 图1口对口人工呼吸 正常吸气(非深吸气)后吹气,如果病人胸廓没有抬起,应再次使病人仰头抬额,开放气道,然后再吹第二次。一般每次吹入500~600毫升的空气就可见到病人胸廓抬起即可。呼气时仍让病人口部张开,同时放松捏紧鼻翼的手指,使口鼻通气,病人的胸廓自行弹回而呼出空气。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次人工呼吸宜时间超过1秒。避免以过快、过大压力通气或吹气量过大,已产生可见的胸廓抬起为宜。 2)呼吸停止者,常同时有心脏停搏,需同时进行心脏按压术,可在按压胸部30次后吹气两次(30∶2)。有心跳无呼吸(如某些药物中毒、窒息等),可每5秒吹气1次。 3)婴幼儿面部较小,可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即施救者的口同时包括病儿的口鼻进行吹气。有的病人牙关紧闭而不能张口,或口腔有严重损伤而无法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即向病人的鼻孔吹气。 (2)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施救者跪跨在病人的大腿两侧,拇指向内,其余手指向外,向胸部上后方施压,将空气压出肺脏,然后放松,让胸廓自行弹回而吸入空气,如此重复,每分钟20次左右,如图2。 (3)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此法适用于溺水者,方法与仰卧位的操作相似,压迫部位为两侧胸背下方,如图3。 图2仰卧压胸人工呼吸 图3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如病人同时需要做心脏按压,或病人伴有胸部外伤者,均不宜用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或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只宜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胸外心脏按压术 胸外心脏按压术是救护车来到前,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建立人工呼吸循环的极重要急救措施,与人工呼吸术有着同样重要性。 当病人心跳停止后,脉搏即消失,呼之不应,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应立即进行现场的胸外心脏按压术。 具体方法是: (1)置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以保证按压胸骨时起到心脏受按压后应有的效果。 (2)准确按压部位,在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如图4。 (3)施救者双臂应绷直,用右手的掌面压在病人胸骨下部,另一只手放在右手背上帮助用力,如图5、图6。施救者双肩应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图4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图5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图6胸外心脏按压法 在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 1)施救者要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按压,不应冲击式向下猛压。 2)按压应平稳而有节律地进行,不应间断,每分钟100次左右。 3)按压至最低处,胸骨下陷至5厘米左右,然后放松,但施救者的手掌不要离开病人胸骨的按压点。 4)若有多名施救者在场时,可每2分钟轮换胸外按压,换人应在5秒内完成。 5)如遇幼儿,可用单手挤压,或用两个手指按压,用力不可太猛,按压时使胸骨下陷4厘米即可。按压频率为每分钟大约100次。 6)心脏骤停的起初几分钟内,人工呼吸的重要性不及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应及早开始,至少完成第一个胸外按压周期后(至少2分钟),才考虑人工呼吸。 现场急救有两个人时,可以一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现场只有一人时,则可以先吸一口气再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反复如此按比例进行。 止血 在刀割伤、刺伤、枪弹伤和辗擦伤等时,血液从伤口流向体外称为外出血。成人全身血容量为4000~5000毫升,一次外出血量达全身血容量的1/3以上时,生命就会有危险。因此,抢救止血要分秒必争,沉着果断,设法立即止血,以抢救病人生命。动脉出血色鲜红、量多速度快、危险性大;静脉出血色暗红,血缓慢不断从伤口流出,危险性相对小些。不论动脉或静脉出血,均需采用止血术,现场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局部压迫止血、动脉压迫止血和止血带止血3种。 (1)局部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纱布、绷带手帕或毛巾填塞伤口,外用绷带或布条、毛巾加压包扎。在对肢体伤口的加压包扎过程中,加压力量达到止血目的即可,不宜过大,防止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包扎后,若仍有血液渗出,不要将放在伤口上的敷料拿去,在敷料上加盖多层后,然后再扎紧。 (2)指压止血法:即在伤口上方,近心脏一端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在出血动脉的近端,用拇指或其余手指压向骨头上就可以止血,如图7。 图7指压止血法 包扎伤口 包扎是外伤急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固定敷料、药品和骨折位置及减轻疼痛等作用。包扎最常用的材料是绷带或三角巾。在紧急情况下,如缺乏上述材料,可用干净的毛巾、衣服、被单、手帕等代替。包扎方法较多,但无论何种方法,包扎不宜过松,以免滑脱;也不宜过紧,以免压迫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方向为自下而上,自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肘部时要弯着包扎,而腿部要伸直包扎,以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骨折固定 在摔倒或者外伤后,某个部位发生剧烈的疼痛,有畸形或活动受限,就应该估计到骨折的可能。 为了使骨折病人在送往医院途中,安全、舒适,伤部不致因颠簸震荡使得断骨刺伤血管和神经,增加伤害程度和伤员的痛苦,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到的条件,如用躯干、健肢、木板、竹竿、手杖、雨伞、树枝等,及时、正确地对病人的骨折施行急救固定,即临时固定,如图8、图9。 图8骨折固定法 图9骨折固定法 在施行骨折临时固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有伤口和出血时,先止血,后包扎伤口,再进行骨折固定。 (2)对颈椎损伤或者不能除外颈椎损伤者,应保持头颈部与躯干呈直线位置。 (3)不要把刺出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以免增加污染和刺伤附近的血管、神经。 (4)大腿、小腿、脊柱骨折时,不要无故移动伤肢,以免加重伤情,增加伤病员的痛苦。 (5)夹板或就便材料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花或布片等柔软物品垫好,避免造成压迫性溃疡。夹板要扶托整个伤肢,除固定骨折的上、下两端外,还应把上、下两关节固定好,才能保证骨折部位得到固定。对有明显外伤畸形的伤肢(弯曲、旋转等),只进行大体纠正后固定,不必整复,以免加重对骨折周围组织的损伤。 (6)固定不可过松或过紧。四肢骨折固定应先固定骨折上端,后固定骨折下端,并露出手指或脚趾尖。腹壁开放性创伤导致肠壁外露时,可以使用干净的碗、盆扣外露的肠管,达到保护的目的,严禁在现场将流出的肠管还纳。 断肢(指)的急救 当发生断肢(指)事故后,正确、及时地将病人和断离的肢(指)体尽快、安全地护送到医院,可使断肢(指)再植的成功率提高。 发生断肢(指)的现场,若肢(指)体仍在机器中,千万不能强行将肢(指)体位拉出,或将机器倒转,以免加重损伤。应立即停止机器转动,拆开机器,取出断肢(指)。 一般说断肢(指)的完全离血管回缩后可自行闭塞,采用加压就能止血。对于大部离断的肢体,在运送前应用夹板固定伤肢,以免在送往医院时引起再度损伤。肢体如多段骨折,也应固定好患肢,防止造成进一步损伤。 断肢(指)应干燥冷藏保存,气温高的季节尤为重要,将断肢(指)用清洁的敷料包扎好,放入塑料袋内,直将塑料袋放入加盖的容器内,外围用冰块保存,不要让断肢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使断肢浸泡在任何液体中。 一般在室温20 ℃的情况下,完全缺血6~10小时后,断离的肢(指)体将发生不可逆的组织变性。在寒冷季节或经过冷藏,断肢(指)的组织变性较慢,即使缺血超过6~小时,只要经过良好的急救处理和再植手术,仍可能获得成功。由此,争取时间,迅速运送到附近有条件的医院非常重要。 小儿高热抽筋 小儿抽筋医学上称为“惊厥”。惊厥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也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由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高热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其发病率为2%~8%,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主要原因由于婴幼儿时脑发育尚未完善,分析鉴别及抑制能力较差,一个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因而发生惊厥。感染时病菌毒素也可直接作用于脑细胞,促使惊厥发生。典型的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6岁后罕见发生。病儿一般体质较好,多于病初体温骤升时出现惊厥,以上呼吸道感染时多见。惊厥一般呈全身性发作,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一般持续数秒至几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惊厥停止后神志可恢复正常。 惊厥表情多种多样,可有眼珠转动、双眼直视或上翻、面色潮红;有的眼部、面部、手足部肌肉微微抽动,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刚出生的婴儿发生惊厥症状有时不明显,仅有不吃奶、两眼睁着、眼球固定不动、眼睑稍有抽动,口唇周围发紫;也有的惊厥同时伴有头痛、烦躁、呕吐、大小便失禁等。 遇到小儿高热惊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持病儿安静,不要惊慌失措无故呼唤、摆弄或刺激病儿。 (2)用手帕或纱布包裹筷子插入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但不要用硬东西去撬开咬紧的牙关。 (3)把患儿头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及分泌物顺口流出,避免吸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4)用30%~50%乙醇或白酒擦身或用冰袋、凉水毛巾敷于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降温。 (5)用针灸针(或缝衣针)消毒后,刺人中穴(上唇正中)或涌泉穴(脚底正中)。 (6)手脚及全身抽动时,要当心碰伤发生骨折。 4自行护送急症病人 考虑到农村及山区,遇到急症病人万一没有救护车,需要自行护送急症病人去医院急诊时,该怎么办呢? 临时担架 伤病员经现场急救后,就要搬动转送至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处理。搬运的基本原则是迅速、及时 图10用被单或毯子 做临时担架 和安全。搬运方法应因人因地制宜。如病情危害而急需转送的,一时又缺乏合适的器材,可就地取材。如用门板或其他木板都可作为临时担架;也可用两件上衣做成担架,将衣袖翻在里面,各插入一根长棍子,扣好衣扣,就成一副担架;也可用一条宽毯子或被单,固定在两根长棍子上做成担架使用(图10)。不宜用过厚的褥子和弹性大的软床,以免受伤处过多活动。 搬运急症病人 病人从发病或受伤地点搬运送往医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若用推车搬运时,应检查担架在车身上是否放稳,推车不宜过快以防病人倾跌,上坡时头宜在前,下坡时头宜在后;推车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地面不平处,不要碰撞和震动病人。 (2)昏迷、休克、内出血、内脏损伤、颅脑外伤和脊柱损伤病人,均需用担架运送。昏迷病人应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如果伤者出现呕吐,应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防止误吸发生窒息。 (3)呼吸困难的病人宜取半卧位;腹部受伤者应取平卧位,在双膝后部用衣物垫高,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 图11双人搬运法 (4)若已骨折或怀疑有骨折时应先用木板或硬物把局部固定后再送,以免在搬运和运送途中增加病人痛苦或加重损伤。 (5)颈部受伤(如颈椎骨折)的病人,要在颈部两侧各置枕头予以固定,不使头部左右摇动。 (6)搬运背部受伤的病人时,不能屈曲躯干,万一有脊柱骨折移位,会造成脊髓损伤,而致半身瘫痪。在移动病人时,应采用两人抬伤病人上担架的方法,要步调一致,同时抬起,不要使病人腰臂部下垂或弯曲,然后轻轻放下(图11)。 (7)冬季应注意保暖,用棉被或毛毯盖上后,四周塞紧,露出头部。途中应随时观察病人意识、呼吸和脉搏情况。 护送病人 在护送病人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运载工具的选择。在平路上,宜借用汽车和平板车;如用拖拉机,应注意速度及避震。在道路高低不平的地方,宜人力抬送。病人应被安置于结实的硬板或竹床上,尤其是疑有骨折的病人。担架两旁应有人保护,以防止倾跌。 (2)病员体位的选择。一般以仰卧位宜,注意保暖,暴露面部,以便观察面色、呼吸及神智变化,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休克病人宜取头略低、脚略高的体位;对疑有脑出血者,宜取用头高脚低位;对心力衰竭或呼吸困难者,宜取半卧位;对昏迷病人,应使用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时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对大咯血或大呕血病人,应劝其保持镇静,切勿将已涌至喉头或口腔的血液强忍不吐甚至咽下,以防止因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 (3)转运途中的护理。应尽量减少搬运病人的次数。长途转送者在中转时,应连同卧具(床板、竹担架等)一并搬动,动作宜轻,尽量减少震动,并注意防寒防暑。用止血带的病人,应遵守医嘱按时放松止血带,然后再按原样扎好。对骨折病人,要定时检查病人与固定物的包扎,是否过松或过紧,在搬动时注意保护患处。对失血而又神智清醒者,途中除注意其出血情况外,可适量喂以温热的糖盐水。 (4)对怀疑中毒的病人,应将其呕吐物、排泄物、剩余药品及可以的盛药容器一并带到医院,以备化验检查。 ★作者权威:严忠浩教授系上海市老年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在报纸、科普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约100万字。 ★助力医患沟通:“看病难,看病烦”已是老百姓街头巷尾的重要话题之一。看病除了靠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外,更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患者掌握一些看病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便于患者与医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让医生作出准确的诊断;能使检查、药物和治疗发挥更好的作用;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深入浅出: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患者和家属阅读,能使患者和家属从容地、及时地去医院看病,并更好地配合医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