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5.40
折扣购买: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ISBN: 9787108070890
王小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终生成员(Life Member)、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编委、唐研究基金会(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唐研究》编委、《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评审委员、《东方文化集成?中亚文化编》编委、《新疆通史》编委、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总结本书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是亚洲大陆上的强权政 治时代。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 治扩张而呈现出阶段性(见本书《引言》);小国的向 背依强权政治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直接反映各强权间的关系。 2.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它们是随着 唐朝在西域经营的发展而先后被启用的。通过考证这一 进程,使一些相关史实的年代得以参照确定。这一进程 的发展,明显影响着西域政局的变化。然而,当吐蕃最 终取代唐朝占领西域时,这里的强权政治时代也就结束 了。 3.与相对稳定的强权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几易其 主,操突厥语诸族基本上都是强权政治的附庸:唐朝要 隔断二蕃,吐蕃力求连兵,大食则想根绝祸源,这些就 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方四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无论和、战,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 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唐、吐蕃、大食关系史主要是政治史。唐朝方 面,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最初只不过是保持边疆的稳 定,后来又有了扩大版图的企图。”特别以掩护河西、 陇右,进而保障长安之安全为然。无论是当时人的议论 ,还是唐朝在经营过程中巨大的人力、物力耗费,都可 以用来证明这个观点。不是唐朝为攫取丝路利益而经营 西域,而是丝路贸易在唐朝经营西域的活动中,由于巨 额军资练的转输、使用而更加发达。 吐蕃方面也同唐朝相似,其经营西域的动机和目的 已在万岁通天二年(697)论钦陵与郭元振的野狐河会 谈中表露得很清楚了。白桂思说吐蕃人深入吐火罗是为 了保持“商路畅通”〔1〕,这既不符合吐蕃社会农、 牧兼营的情况,也不符合吐蕃向外经营活动的实际。这 些,单从吐蕃入西域道路的变化情况中也可以看出来。 大食后来也许攫取到了商业利益。但在对外扩张的 初期,大食人的征服活动既非为了经济利益,也不是为 了“圣战”,而主要是为了在内战平息后“给各部族的 好战精神找出路”。 其实,最希望控制商道贸易的是草原上游牧的突厥 人〔3〕,只是他们当时还力不从心,所以这时期商业 族群(如粟特人)的活动也特别活跃。国外有的学者喜 欢从经济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大概与他们在殖民时期形 成的文化传统有关,其实未必都中肯。 2.吐蕃向西域的积极发展表明,藏民族从一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就主要是同祖国大家庭其他各族在一个 共同的地域内活动,并且通过同唐朝及西域诸族的一系 列和战联系,共同创造了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吐 蕃在经营西域过程中,也把势力扩展到了葱岭山区和恒 河岸边。通过这些活动,刚刚形成统一的藏民族为青藏 高原的开发和祖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正 是这些活动奠定了历史上藏族分布的范围,这些地域至 元代大都进入了祖国统一的版图。实际上,只是到了近 一部中外关系史的典范之作(季羡林、张广达做序推荐)。在丝绸之路研究、中外关系研究日益隆盛的当下,如本书这种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