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韵(女皇武则天上下)

大唐神韵(女皇武则天上下)
作者: 杨友今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96
折扣购买: 大唐神韵(女皇武则天上下)
ISBN: 9787506374248

作者简介

杨友今,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湖南作家协会长篇小说委员会委员。陆续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和文学评论等二百余篇。著有长篇小说《黑雪》、《斜日》、《成吉思汗》、《文天祥》等。

内容简介

苏定方统领兵马自成山(山东荣城市东北)出港, 横渡黄海,驶抵朝鲜半岛,百济王国以重兵把守熊津 江(锦江)口,唐军运用强弓硬弩和火箭突破防线,强 行登陆。双方发生激战,百济军阵亡数千人,余部溃 散逃走。苏定方兵分水陆两路,同时并进,直向百济 都城泗亍}c城进发。距城二十多里时,百济全国动员 ,迎战唐军,苏定方传令三军猛攻,大破百济,阵斩 一万多人,唐军乘胜追击,进逼都城的外郭。 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逃到了北方边境, 唐军团团围住其都城,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宣誓继 承王位,率领军民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跟亲 近官员商议说: “国王和太子都还健在,我叔父竟拥兵自称为王 ,即令能击退唐军,我父子也难保性命。” “我们不如反了,”众人异口同声地喊道,“把 王位夺回来。” “依我看,大军压境,都城不保,不如出城投降 。” 众人都表示赞同。扶余文思带着亲随和官员翻越 城墙出去投降,百姓也纷纷追随,扶余泰制止不住。 苏定方命令士卒登上城墙,竖起唐军旗帜,扶余泰窘 困急迫,魂魄俱丧,只好打开城门向唐军请罪。扶余 义慈和扶余隆,以及各城城主都先后归顺唐朝。百济 原有五部,分别统辖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 。李治下诏将百济国土并人中国版图,设置熊津等五 个都督府,任命他们的酋长做都督或刺史。 征战的胜利,李治和武则天都非常高兴,然而武 则天并没有高兴得忘乎所以,当她看到八岁的太子弘 显得那么幼小瘦弱时,便联想到了比弘大十岁的废太 子梁王忠,虽然忠被贬作房州刺史,但她总觉得对于 弘来说,始终构成一种严峻的威胁和精神压力。李忠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内心也愈来愈忧惧不安,有时 装神弄鬼,有时穿上妇女的衣裙以防备刺客,同时又 不断占卜算卦,向神灵询问吉凶。武则天得到举报, 立刻转告李治,免除了李忠的官爵,贬作平民,押往 黔州(四川彭水县),囚禁于废太子李承乾原来的住宅 中。在这座院落里,承乾病故,长孙无忌自缢身亡, 李忠自知凶多吉少,眉毛拧在一起,目光像黄昏一样 阴沉,萎靡不振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李治愈想愈不是滋味,日子愈长,愈感到下手过 重,听从了武则天的话,对自己的儿子也毫不留情。 挨到冬天,他的老毛病——眩晕症——恶化了,头晕 目眩,视力减退,连奏折都看不得了。自永徽五年以 来,他的眩晕症时伏时起,又患风湿病,身体不适, 这处不痛那处痛,头昏眼花,非常难受。去年得到长 孙无忌的死讯,由于伤心过度,发病猛烈,差点晕了 过去。这一次,病势更加重了,仿佛天旋地转一般, 病了多日,经太医细心诊治,才有所好转。由于病未 痊愈,身体虚弱,李治不能召见臣工,即使坐朝,也 是无精打采的。他的身体日益衰退,而武则天却非常 健康,精力特别旺盛。阴盛阳衰,夫妻的体质和精神 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后百司奏事,李治就让武则天裁决。武则天便 以皇后的身份开始“垂帘听政”,坐在御榻右侧垂下 的珠帘后面,代替李治主持朝政。李治从太子时代开 始,李世民便带着他跟在自己的身旁学习政务,并于 贞观二十二年赐予《帝范》一书,教他如何君临天下 ,驾驭臣民。然而李治生性恬淡,好静而不好动,不 愿意也不适合当政。武则天恰恰相反,从小怀有野心 ,千方百计只想出人头地,又长期侍候李世民坐朝处 理事务,见修了这门活的“政治学”,心领神会,如 今运用起来,十分得心应手。 以往日复一日的早朝,李治直若木偶一般端坐在 御榻上,百官的奏请皆由无忌裁定,无忌之后则由宰 执们提议如何处理。当他侧边有了武则天以后,气氛 就显然不同了,她的态度明朗而庄重,干脆利落,语 气坚定,充满了自信,百官莫不刮目相看,萌生出了 一种敬畏的心理。那些给武后卖命的朝臣,如许敬宗 和李义府,曾一度抱着非分之想,以为她终究是一个 女人,好对付,企图在打倒无忌后取代无忌的地位, 把持朝政,岂知武则天的政治眼光和判断能力简直可 以和李世民媲美,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在她面前自 觉矮了三分,魄力、魅力和毅力都逊色多了,远不如 她精明干练而又深谋远虑,只能屈从于她,拜倒在其 裙下。 显庆五年十一月,李治和武则天登洛阳显仁宫则 天门楼,接受呈献百济战俘,随即降下恩旨,自百济 王扶余义慈以下,全部释放。武则天一直看重苏定方 ,可见她富有眼力,知人善任。苏定方前后征服三个 国家,俘虏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及思结部落 俟斤都曼,此次又收降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真是功 勋卓著,不愧是堪当大任的一代名将。武则天因势利 导,向李治进言道: “百济灭亡,高丽失去了盟友,唇亡齿寒,它的 日子也不会好过,不如抓住战机,乘胜向高丽发动进 攻。” “近些年,征战几乎没有间断,”李治踯躅不定 ,“军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朕以为最好歇一歇气, 休整一下,然后再兴师讨伐。” “如今国库充足,士气高昂,正是用兵的时候。 ” “你有把握?” “有。”武则天脆亮地回答道。 “朕可有些把握不住。”李治伛着身子,来回走 动着,“隋炀帝三次带兵攻打高丽,最后国破家亡, 身败名裂。先帝倾全国的兵力,御驾亲征,也以失败 告终。”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 怕井绳。先帝是不得其时,并非不会用兵。” “高丽环境险恶,又善于防守,拖到寒冻期,就 非撤军不可,劳民伤财,却照样无功而返。”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皇上掌握了高 丽的特点,就可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用兵。” P229-P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