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作者: [中国大陆]钟雨柔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ISBN: 9787108077387

作者简介

钟雨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长聘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兴趣包括书写系统与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文学与媒体理论。

内容简介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2017年的热播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集就隆重介绍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石鼓传自先秦,共十面,上刻有大篆,是中华文字的活化石,当之无愧的镇国之宝。借拼死护卫石鼓的北宋文官司马池之口,节目阐述了一个似乎很容易接受的道理:“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作为信仰,汉字不仅承载了华夏历史和文化,而且建构出了一个带有宗教意味的机制,并神圣化了一个基本观念—中华文字不曾断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于是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文字骄傲并忠诚于自己的文化。石鼓的故事以及关于汉字的看似不言自明的道理完全俘获了21世纪的年轻观众,然而荧屏前后的观众们恐怕想不到的是,短短一个世纪前,华夏民族对自己的文字和历史之信仰几近崩塌,中华民族的瑰宝几乎面临灭顶之灾。一场让人惊诧的、浩浩荡荡的汉字革命曾真实发生,辐射几乎半个20世纪,构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语言和文字革命。 这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或许已然被人淡忘,但它在退出集体意识的过程中倒也留下蛛丝马迹,供人考古。最重要的两项“遗迹”分别是汉字的繁简之分以及辅助汉字学习的汉语拼音。汉字简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字改革政策,旨在降低汉字学习难度,理论上是向拼音文字过渡的第一步。而拼音既是汉字革命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罗马化拼音系统,甚至一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从字面理解,拼音即“拼写读音”,它不仅仅是辅助汉字学习的记音系统,也可以是取代汉字的拼音文字。有意思的是,这场汉字革命恰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达到高潮。虽然汉字革命在周恩来总理1958年的讲话《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戛然中止,但它语音中心主义的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见。所谓语音中心主义,即系统性地把语言凌驾于文字之上的意识形态。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凌驾于文字之上在古今中外都有先例,但是现代语音中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酵伴随了书写技术的新发展,见证了语文学和语言学学科此消彼长,又同时被20世纪的革命洪流裹挟,对形塑中国文学与文化现代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本书以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字革命为主题,试图追索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汉字革命为什么发生?它如何发生和发展,又如何影响中国现代书写、文学与文化?汉字革命如何中止?讨论的起点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汉字的话语转型,其曾经的民族瑰宝地位一落千丈,被当成了民族负累。曾经被热爱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如培根、约翰·威尔金斯、莱布尼茨)夸赞具有跨文化属性和超语音的合法性的汉字,似乎一夜之间成了阻碍提高识字率的拦路虎,有碍民主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中外知识精英齐声挞伐,国宝一时间变成了“无声的”、无生命的,亦无价值的书写系统。对汉字评价的话语转换间,汉字革命似乎发生得理所应当。鲁迅如是解释:“汉字是古代留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废除汉字、取用字母俨然成了现代性的基本条件,再次套用鲁迅的说法: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要么抱着汉字而死掉,要么舍掉汉字而生存。A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汉字革命还有第三条路,即从汉字革命的内里出发,改革中文书写系统,联手文学革命并为之注入新的能量,以唤醒那个“无声的中国”。 本书从催生汉字革命的语音中心主义转向开始,讨论汉字革命的三个维度。首先是这场革命本身,即其发生、变异和中止。其次是这场酝酿中的汉字大变局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文字与文学的双生革命。再次,在理论层面上,讨论作为非字母书写系统的代表——汉字——如何在这场革命中重塑作为科学的书写学(grammatology),同时指涉短20世纪的革命政治。简言之,汉字革命是理解中国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现代性的钥匙,并为思考全球范围内的字母与非字母书写系统和文化之间的遭遇提供养分。导论的余下篇幅将首先介绍开启和终结文字革命的两个全球性时刻,并解释我所谓的“语音中心主义的二律背反”,即语音中心主义内部互相缠绕的正反两面力量。正是这两股力量的对抗与博弈,使得语音中心主义在汉字革命的语境中不停地变异和发展,并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其次,我将梳理中文文学传统内部的拼音化先例,并梳理所谓“无声的中国”如何为语音中心主义之转向做出话语准备。最后,我将以提出“无声的中国”的鲁迅为例,通过爬梳鲁迅关于汉字问题的写作,探究语音中心主义机制内部是否有可能生长出反语音中心主义的、基于文字学的解构性批判。以“汉字革命”为基本问题和方法,我希望考察文字与文学的共生,书写与政治的纠葛,并以中国的文字改革为例理解字母与非字母世界的碰撞。 全书如同一个充满戏剧性张力的故事,既有宏观性的国际视野,又有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从催生汉字革命的语音中心主义转向开始,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跟随着作者的论述,可以看到20世纪多位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参与汉字革命的经历,他们背景和立场各异,所提供的汉字改革方案也侧重各异,而汉字革命在中国一步步的变异,正与中国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从二十世纪初,历经五四、抗战、新中国成立,时代洪流为汉字革命赋予了不同面向。在最后,通过对周有光的介绍,阐明了汉字革命结束后的“余波”,并表示了汉字革命虽然已经中止,但“语文事业未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