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金盾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4.00
折扣购买: 99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ISBN: 7508240200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陈氏定理” 历史背景 提起数学家,我们首先会想到魏晋时代的刘徽,他首创了“割圆术”, 把对圆周率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高度,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研 究成果,求出的圆周率有七位数,即圆周率大于3.1415926小于3.1415927, 这一成就比欧洲领先一千多年。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求 证,也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1973年,世界著名的英国 数学家哈伯斯和原联邦德国的数学家里西特,在即将出版的新著《筛法》中 增加一章,把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命名为“陈氏定理”。 发明历程 17世纪的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数学理论研究中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 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即(1+1)。可是,他没有办法证明这一规律,便写 信求教当时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想不到这位数学大家也被难倒了,至死 也没有推证出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于是,哥德巴赫因发现这一规律也闻 名世界,又因为这一规律没有被证明过,所以就叫“哥德巴赫猜想”——被 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时间一晃就是200多年,不知有多少数学家时时刻刻在想攻克这一堡垒 ,可是都无功而返。想不到念高中的陈景润对这颗“明珠”“垂涎”起来, 下决心学好数学,有一天摘取这颗“明珠”。大学毕业以后,陈景润无论是 在中学任教,还是在大学做图书管理员,都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但是,他 深深知道,凭自己目前的实力,还是无力摘下这颗明珠的。因此,他一头扎 进了浩瀚的书海由…… 1956年,研究数学已经有些成绩的陈景润被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看 中,调到了数学研究所。从此,陈景润如鱼得水,加快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 研究。他时常想:“努力,一定要努力,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重托和希 望。”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陈景润不分昼夜地攻克着一道道难关,一步 步地走近了诱人的“皇冠”。 令人伤心的事,正当陈景润奋力向前冲刺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 革命”爆发了,一群无知的“造反派”冲进了他的工作室,抢走了珍贵的手 稿,撕破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景润陷入了极度的伤心与悲愤之中。 “算了,别研究吧。”家人看到陈景润还是这样如痴如醉地写呀算呀, 心疼地劝起来。 “没关系,他们闹他们的。我研究我的。”陈景润像一个“痴子”,拖 着非常虚弱的身子,仍然一头扎在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巾。 1973年,陈景润终于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不 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一下子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至此,“ 哥德巴赫猜想”终于被证明到了(1+2),(1+1)的证明仿佛唾手可得。至此, 整个数学界都沐浴在摘取“明珠”的胜利曙光之中…… 相关档案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1953年秋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6年,在数学研究中崭露锋芒,在我国数学界权威华罗庚的引荐下,来 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5月,陈景润 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简单证明。1973年,完成(1+2)的 证明,其成果震撼世界。 小启发 陈景润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费尽了毕生的心血,而且是在一间不足10平 方米的宿舍里,条件非常艰苦。可见,发明创造需要的首先是“恒心和毅力 ”,等待“天上掉馅饼”的人,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P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