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瀛庐晓语(凤凰枝文丛)
ISBN: 9787550642355
王晓平,1947年生,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文写本工作坊负责人。著有《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亚洲汉文学》《中日文学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日本诗经学文献考 释》等专著。
001.序 001.王晓平:探究中国经典的“世界性因缘” 第一辑.星使海客 003.加藤周一:倒在途中的世界旅人 017.庄严美与幻想美的归魂 028.学之通变.通变之学 .....———与严师严兄论东亚文学书 048.致路桥工、育林人和掘进队长阎纯德 .....——与阎师论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书 第二辑.潮音涛声 073.“日本汉学”的公众面孔 086.点击汉文学 096.风雅流播海天东 105.日本诗话:转世与复活 124.东亚汉文写本的文化密码 130.中日文学经典的越境之旅 138.文化交流“殊声而合响” 第三辑.棹歌渔讴 147.《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再版前言 150.“人文日本新书”丛书总序 154.“日本中国学文粹”丛书总序 161.《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序 183.《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日本卷》前言 187.《百年中外文学学术交流史》前言 第四辑.若木临风 195.《日本诗经学文献考释》前言 205.《日藏诗经古写本刻本汇编》出版缘起 211.《日本诗经要籍辑考》序 217.《日本诗经学要文校录》序 223.《日藏中日文学古写本笺注稿》序 第五辑.淡云轻烟 235.《十万个为什么》里的“沉醉时光” 237.书客旧事 246.字虫啊.字虫 256.我在日本教汉语 279.后记 王晓平:探究中国经典的“世界性因缘” 2015年3月20—2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暨首届汉文古写本研究学术论坛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的王晓平在会上强调,在国学热的今天,“外学”同样不可偏废。“研究中国的学术要努力,研究外国文化的学术也要加油,而且在很多时候,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各国文化的互通互鉴需要共同的知解基础。”年近七旬的王晓平如今已是白发萧然,推进中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交流,是他毕生的事业和心愿。 “作者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与比较文学结合起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描述中日一千多年的文学交流史,对亚洲汉文学进行一体化研究,拓宽了《诗经》学、敦煌文学和诗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日本《万叶集》等古典文学的比较研究注入新的思路,并因此成为获得日本奈良万叶世界奖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论者的这段话算得上是对王晓平毕生学术研究的最好概括和评价。 万叶世界奖是授予对《万叶集》研究与国际传播做出杰出贡献学者的国际学术奖,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各国遴选。首位获奖者是一位巴西学者,王晓平是第二位获奖者。结束十几年的在日任教生涯,归国后,他先后出版了《日本中国学述闻》《亚洲汉文学(修订版)》《东亚文学经典的对话与重读》等著作,其中百万字的《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2014年,王晓平获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 “小时候最开心的,是混进老河北大学(今天津外国语大学)那间平房小书店,钻到大学生堆里蹭书读,小说、诗歌、剧本、科普,摸到什么看什么。”多年后,王晓平翻译的第一篇日本文学作品,是著名的动物作家椋鸠十的《大造爷爷和雁》(收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月牙熊》)。在他看来,这种缘分或许可以追溯到那时的杂书乱翻。 王晓平的学术生涯,始于攻读硕士学位之时。彼时正值“文革”结束,思想文化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打开了国人的视野。比较文学更是成为一大显学。尽管他在读研究生时开始与国学和古代文学结缘,但赐予这一缘分的还有他生活多年的内蒙古,尤其是乌兰察布。20世纪60年代,王晓平到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北的武川县插队,接触到不同民族的各式民歌,虽不无粗粝浅俗之处,但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民歌,却成为他日后从事《诗经》研究的前缘。70年代中期,王晓平到乌兰察布草原尽头的一个边防城市工作,不仅因涉及外事工作而常用俄语,而且有机会接触到蒙、满、回等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此影响了他日后看待学术的不同视野。 20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曾吸引无数研究者投入其中。但在学界同仁眼中,王晓平的比较文学研究却自有其独异之处。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中,中西(主要是欧洲和北美)比较占据主流,中日(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比较相对而言成果略少。因而,王晓平的研究有颇多填补空白之处。 穿梭于古今中国与日本,旅日学者王晓平审视与思考中日文化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