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10
折扣购买: 大清帝国的衰亡(天命所终)/王朝的终结丛书
ISBN: 9787214191649
金满楼,原名金松,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70后作家。已出版《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北洋往事》、《女人当国》、《民国原来是这样》等十余部作品。2010年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同治继位不久,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新发动“ 辛酉政变”,一举推翻咸丰死前所定的“八大臣”辅 政制度,并在清朝历史上首开“太后垂帘’’之制。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本意,或许是因为“八大臣”危 及了皇权,而其垂帘听政的最初设想,也只是为了代 儿子看管江山,日后仍要大政奉还。但令人失望的是 ,同治皇帝自幼天性顽劣,不好读书,待到亲政之时 ,读折仍不能成句。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最要命的是,同治生前并未留下任何子嗣,这给 皇位继承出了个大难题。同治驾崩当晚,慈安、慈禧 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集恭亲王奕新、醇亲王奕 耀及诸位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二 十多人讨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会场上,丧子之余的 慈禧虽说悲痛却也不乏冷静一既然同治驾崩已是不可 改变的事实,当下之计也只能是尽快确定皇位大统。 毕竟,对于传统的专制社会而言,此事不决,势必天 下不安乃至天下大乱。 在前任皇帝没有留下子嗣的情况下,皇位继承变 得极为棘手。首先是名分问题,中国自古讲求“名正 言顺”,如果名分不对,难免引发极大的混乱。对此 ,与会的亲贵、重臣们私下里想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究竟谁才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同治留下的帝位呢? 按通常做法,如前任皇帝没有子嗣,那就应该为 他立嗣。这样的话,皇位就可以继续传袭,帝王世系 也不会紊乱。从辈分上说,同治当时是“载”字辈, 他的下一辈是“溥”字辈,按理应该从“溥”字辈中 挑选一个候选人,来充当同治嗣子并继承其皇位。 但是,众人将“溥”字辈人选在心中再三捋了几 遍后,却发现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因为当时“溥” 字辈的人只有一人,即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孙子溥伦 。但是,溥伦当时未及周岁,年龄偏小,能否养活尚 是问题。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问题出在血缘 上,因为溥伦的父亲贝勒载治不是奕纬的亲生儿子, 而是由旁支过继的养子。因此,从血缘上来说,溥伦 不应算是近支宗室。 正因为如此,当有人提出由溥伦承继帝位时,其 很快遭到恭亲王奕新等人的反对,而慈禧对此也不同 意。据揣测,慈禧反对溥伦继位的主要原因是:如果 溥伦承继帝位的话,慈禧势必成为太皇太后,无法继 续垂帘听政;而垂帘听政的将是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而这又是慈禧太后所厌恶的人。 据帝师翁同稣在日记中的记载,两宫太后在同治 驾崩一个时辰后即召诸臣入,问此后垂帘如何?枢臣 中有人主张“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慈禧太后称: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 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 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日某。 ” 事实上,慈禧太后早有人选,她也早已料定各王 公大臣不敢有所主张,于是斩钉截铁地宣布: “溥 字辈既无可立,就不必勉强。醇亲王奕禳的长子已四 岁,又是至亲,由他继位最合适。” 听了这话,醇亲王奕最大惊失色,当场倒地晕厥 (真晕还是假晕无从得知)。对于慈禧的决定,与会诸 人面面相觑,但要反驳又说不出所以然,同时也找不 到更好的合适人选。于是,众人只好陷入了集体沉默 。恭亲王奕新见奕赧晕倒,便命太监将之扶出。在主 要的当事人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离场后,其他人 再无异议。于是,奕旅长子载淮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 ,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奕裰的昏厥并没有影响慈禧的下一步计划,宫中 随后派出一队人马,抬着八抬大轿前往醇王府接人。 据记载,当晚“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夜间极冷”, 还不满4岁的载淮尚在睡梦之中,就这样被糊里糊涂 地接到了皇宫。 传位既定,年号也随后拟好,是谓“光绪”。 “光绪”的含义是“缵道光之绪”,也就是说,载沿 是继承道光一系传下来的皇位。对此安排,朝中重臣 私下里虽颇有微词,但慑于慈禧太后的威势,当时也 无人敢公开表示反对。 立载沿为新皇帝引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 载沿和载淳是同辈堂兄弟关系,这样做等于由传统的 “父死子继”变成了“兄终弟及”,这在继位制度上 与礼法不合,势必引发皇帝世系的紊乱。从明朝历史 来看,因礼法问题而发生激烈冲突的案例屡有发生, 其结局大多以悲剧而告终。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 师”,往大里说,合乎礼法的皇位承续乃数百年立国 之本;往小里说,这是朝政正常交接运转的根本保证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