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稻盛和夫(4话说新哲学)

对话稻盛和夫(4话说新哲学)
作者: (日)稻盛和夫//梅原猛|译者:喻海翔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对话稻盛和夫(4话说新哲学)
ISBN: 9787506060097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鹿儿岛县。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历任总裁,董事长,1997年起任京瓷名誉会长。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2001年起就任最高顾问。2010年2月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出任处于破产重建中的日本航空(JAL)公司的会长。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此外,1985年,稻盛和夫在设立稻盛财团的同时,创设“京都奖”,每年一度对为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他还作为为年轻企业家开办的经营研修学校“盛和塾”的塾长,为后辈的培养倾注了心血。“盛和塾”在全世界共有70余家,已有8000余名经营者参与学习。

内容简介

梅原猛:小泉“构造改革”的虚幻 二战结束已有五十五年了,现代日本在哲学理念上的欠缺已是显而易见 ,这主要应该归咎于战后日本的领导者们没有把哲学放到必要的高度加以认 真对待。二战结束后,日本从美国引进了民主主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 个新的日本,然而,此时的日本领导者们却对哲学没有给予任何关注。日本 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只要日子过得去,哲学就是可有可无。 战后日本社会中,唯一将哲学视为必需之物的,只有那些试图要改变世 界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曾经将马克思哲学视为绝对真理,但是随着苏联和东 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大家开始对马克思哲学持怀疑态度。我同意马克 思对资本主义缺陷的论述,但对马克思尊崇和信奉暴力革命的做法却完全不 能赞同。在马克思哲学中,有一种把矛盾对立冲突绝对化的倾向,并且这种 倾向将会不断加剧和扩大。 战后日本人唯一信奉过的马克思哲学被质疑之后,日本人就进一步地认 为哲学是无用之物,使得现在不管是政治家、企业家还是学者们都不再信奉 哲学。尽管还有一些哲学家,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西方哲学的研究者。 这些人对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这种本质性的哲学问题几乎不会涉足。 政治家也是如此。数年之前,某位自民党政治家向一个刚成立的新政党 询问结党动机,听完介绍后,他批判对方道:“你们这个政党根本就没有自 己的哲学。”然而,他批评对方时,却忘记其政党自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例如,自民党的小泉纯一郎自上任以来,动不动就宣称要推动“构造改 革”。然而,推动构造改革始终不能缺少哲学观的指导,需要认清世界文明 正处于怎样的发展潮流。在此过程中,每个国家应该采取怎样一种态度。对 于日本而言,有必要基于这些考虑,确立本国的政治哲学,从而能够在顺应 世界发展潮流、满足国际关系需要的同时,又能够坚定地维护日本传统,使 之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小泉首相的构造改革根本就欠缺了这种哲学, 他甚至对哲学的必要性都一无所知。我一直认为他在某种意义上倒真是个难 得的天才,仅凭直觉就能够找出吸引眼球、提升人气的办法。但是,政治必 须具备能够贯彻始终的哲学思想。只追求外在魅力,而缺少哲学思想的政治 注定行之不远,最终会给民众带来祸患。 现在,日本国民终于开始意识到了欠缺哲学、只会空喊改革口号政治的 虚幻性。事实上,与小泉首相相比,我觉得已经去世的前首相小渊惠三更加 关心哲学。 在小渊先生还在担任日本首相时,以撰写《文明的冲突》一书而闻名于 世、深受汤恩比文明理论影响的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来日访问。当时受 某家新闻社的策划安排,我与他进行了对谈,而小渊先生则出现在了对谈结 束后的晚宴上。 在晚宴上,小渊先生告诉我,他对《文明的冲突》一书很感兴趣,不过 还没读过这本书。于是我当场回答道:“想必首相先生也没有空来读这本书 ,如果您需要的话,我愿意为您解读这本书。”不过,小渊先生并没有来找 过我。 我当时的想法是,作为一国的总理大臣,必须对文明的趋势予以关注, 以此来理解世界政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日本政治做出思考。虽然我最 终没能给小渊先生上过这么一堂课,不过还是能够感受得到他对这个问题的 关注。与小渊先生相反,小泉首相却似乎对于世界文明的趋势毫不关心。我 认为这正是当前日本政治和日本社会的病灶之所在。 再来说一说日本的企业经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同样也没有自身的哲 学。虽说道德和伦理都是哲学范畴的一部分,可是,现在具备明确道德和伦 理观的经营者却少之甚少。然而,在这种状况下,稻盛先生却能够在从事经 营活动时珍视道德与伦理,拥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并认真加以身体力行。这 在日本经营者中可以算是极为罕见的,因此我愿意给予稻盛先生以最高的评 价。 稻盛和夫:我们必须直面“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 非常感谢您的肯定。其实,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为了让自己 能够变得更好,一直都在努力而已。我也同意梅原先生您的说法,日本社会 现在病了,病因正是由于哲学的缺失。 二战结束后,日本人为了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国家,也为了自身能过上 幸福的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战后的日本人是如此勤奋,甚至被外界揶揄 为“经济动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日本人把实现经济繁荣当作了获得 幸福的捷径。 最终,日本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当初的期待似 乎也都实现了。然而,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众多日本人的精神生活 却无法得到满足,每天都生活在空虚与不安之中。 我觉得,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二战之后,人们不再去认真思考作 为一个人应有的活法和理念,并且也没有受到任何相关教育的缘故。 因此我相信,对于日本人而言,现在真正需要的是认真思考“人为什么 活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并以此来确立自身的哲学观。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