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淳,见
ISBN: 9787559461100
小魁,原名渠魁,写作者,1986年6月1日生,江苏徐州人,他经常在人文和地理刊物上发表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品。
行在高淳,自然要问, 先去哪儿。其实这不是什么 问题,高淳城不大,稍了解 的人都会说先去老街。 老街,是高淳老街。 2006年,老街己开发数年 ,其时隆冬,我曾来过一次 。大早,尚有铺面未开,街 上已有不少游客,徐徐徜徉 ;有煤球炉置于街边引火, 最上是蜂窝煤,斜放着,下 面是木材,火苗正旺;也有 香肠晾在竹竿搭起的简易架 子上。高淳香肠虽非时令菜 ,却讲究低温通风,只因调 料中有白酒,晾晒去的正是 酒味。老户人家世代如此, 外人看老街是景,却不晓这 是他们生活本来的样子。 明清时,老街是商品集 散之地,扼三省之咽喉,北 可接长江,抵南京;往东, 是胥河,可到太湖水域。如 今已不见官溪河上□舟十里 的景象,但今日老街之规模 ,足可见高淳其时地富丝□ ,豪商杰贾万里辐辏,有东 南大邑的风姿。 水路交通已是式微,老 街似被弃之一隅。人的落寞 ,是一次认识自己的过程, 城镇也是,山光云影,浩浩 阴阳移,城镇也会洗尽铅华 ,重新认识自己。 10多年前,我流连于老 街,看老人搬了把椅子,坐 在铺面前抽烟晒太阳;看小 商贩摆地摊,卖点玉器、手 串;还有竹艺匠人,也支了 ,个摊,卖快板、竹蜻蜓。 我拍了些许照片,却从未思 量过老街的特殊之处。如今 再来,看得出,老街变更了 许多店铺,喧嚷市廛,更甚 往日,有了万商之渊的模样 。 当然,一座城,有变, 有不变,人自喟叹,并不能 真正地认识它。宋儒谈格物 致知,总是太过玄妙,其实 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去, 与之交流。 未见梅位炳老人,已有 多人说起他的手工布鞋。梅 老已有92岁高龄,在老街上 开了一家鞋铺,做鞋买鞋, 从抗日战争做到现在。想要 见老人,并不用约,直接去 鞋铺即可,一般他都在。也 巧,第一次去鞋铺的时候, 偏偏老人就不在。看店铺的 ,是女儿女婿,说老人去祭 祖,晚点才能到,但具体时 间不确定。 再去,还是去碰,梅老 在了。初见老人,容貌安详 ,一般摊贩常有躁气,甚至 有寒乞相,他全然没有。招 呼后,老人或站或坐,并无 太多话语;造访已是冒昧, 只能冒昧下去,我不停地询 问做鞋子的事情,老人倒无 排斥,可能也是慢性,就此 打开了老人的话匣。 他拿出—本小书,快翻 到后面,有篇《梅家鞋铺久 未衰》,讲他的故事;又拿 出一个文件夹,藏有几张照 片,是年轻时候的留影;《 扬子晚报》也曾为老街做过 专版,其中一小篇写了他的 故事;一个香港居民何美珍 ,因鞋结缘梅老,写来感谢 信,他也装在文件夹中。 梅老生于1929年,这个年 月,近现代上最糟糕的历史 算是经历了多半。日本人的 炸弹从头上飞过。日本人走 了,“到处是瓦砾堆。 {特别是日军登陆的城南 沿河一带,更是废墟连着废 墟。较完整的房屋,集中在 昔日的老街,从东到西的一 条狭长区域。街上依然热闹 ,新开了几家专卖轻工业产 品的商店,那时叫广货店, 玻璃柜台特别触目”。 “废墟连着废墟”和“依然 热闹”,几乎是对立的词语 ,废墟连着战争,热闹连着 的是老街,指向它的生命力 。 梅老于1953年结婚,就 在老街上生活。我问梅老, 当时老街是怎样子,他说就 是这个样子,都是商铺,很 热闹。 老辈人可选择的生活方 式不多,梅老13岁学做鞋, 求的是生计。日本人来,他 躲乡里,日本人败走,就回 到老街,跟着表姐夫做鞋。 物质匮乏的时代,中国尚处 于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阶 段,穿鞋要自己做,尤其到 了过年,需有一双新鞋。有 家里条件好的,会提供鞋料 ,找他代工。就这样,靠着 一双手,梅老养活了一家子 ,四个孩子也都有所成就。 p2-5 跨越悠久历史,遇见真正的生活 走近慢城高淳,理解寻找的真谛 以高淳地域文化为核心,格物生命,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