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作者: 陈发展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ISBN: 978711168757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家庭如何塑造人 家庭是社会运行的基本 单位,是人类在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 建立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成员主 要包括父母和子女,随着社 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共存, 家庭构成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丁克家庭、单亲家庭以及 同性恋家庭等多元化的家庭 构成越来越常见。家庭构成 多元化的显性变化其实较少 ,更多的家庭成长是社会发 展背景下的家庭内涵的拓展 ,以及拓展过程中的代际冲 突,这会形成新思想,也会 产生新矛盾。社会发展越快 ,代际传承过程中的跨度就 越大,代际传承断裂的机会 就越多,家庭问题往往与社 会发展相伴而生。现如今, 儿童、青少年游戏成瘾、厌 学、抑郁、自杀等情绪行为 问题的日益增加,都在提示 家庭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 的适应不良、代偿能力不足 。 博宇是一位13岁的青春 期少年,正在读初一,成绩 优异。可是,他突然就不愿 意再去学校了,原因是一到 学校就会感到不安、紧张、 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伴有心 慌胸闷。母亲带儿子在医院 做了全面检查,未发现器质 性疾病,在内科医生建议下 转诊至心理科就诊。博宇3 岁时随母亲到上海生活,父 亲则在老家做生意。这个家 庭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 :父亲在老家还有一个“老 婆”和儿子,小儿子比博宇 小3岁。博宇的父亲大部分 时间在老家生活,只是偶尔 来上海,这样的生活持续已 经10年。父亲和母亲达成协 议,为了博宇的健康成长, 他们不离婚,也不将此事告 诉儿子。其实,博宇早已经 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同父异母 的弟弟。他不仅要维护父亲 辛苦养家不容易的形象,还 要照顾一个婚姻受挫的母亲 的心情,这个装作不知情的 孩子比家里任何一个人都要 辛苦。博宇的不良情绪、厌 学行为和躯体症状,显然是 面对家庭压力的一种反应, 他不想再用这种方式来维护 家庭不真实的和谐了。这个 家庭的问题看起来是孩子不 愿意上学,其实是家庭病了 ,如果父母不去面对和解决 他们之间的问题,博宇的异 常表现就会长期存在,从而 被塑造成一个“心理有问题” 的少年。 正常的家庭过程 什么样的家庭是正常的 呢?早期的观点认为,没有 问题或症状的家庭就是正常 的。这种观点建立在传统的 病理学缺陷取向基础之上, 强调家庭过程中的病理成分 ,忽略了家庭互动过程中的 正性资源。其实,“没有问 题”到“幸福”之间还有很长 一段路要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常态 家庭”,即在相同社会文化 背景之下大多数家庭的运行 模式,是正常的。其实,常 见的家庭模式未必是健康的 ,如在特定时期的重男轻女 、家庭暴力,对家庭和个人 都是具有破坏力的。不常见 的家庭模式也未必是不健康 的,比如离婚家庭,成年人 能够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爱情 和婚姻,有时候反而更有利 于家庭成员的成长。 还有学者提出了“健康家 庭”的理念,以家庭最优功 能的理想特质来定义正常家 庭。人们一般会遵循主流社 会价值或特定的伦理宗教观 念,认为某些特定的运行模 式对婚姻和子女教育是最理 想、最正确或最重要的。社 会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过去 几十年都支持这个理论模型 ,把偏离标准的家庭定义为 病理化家庭,这样会对那些 非主流的家庭造成歧视,比 如离异或丧偶家庭、同性恋 家庭等。 上述三种所谓的正常家 庭模型均基于传统的线性因 果假设,即家庭发展过程中 存在的某种现象或问题必然 由对应的原因导致,常致力 于找出家庭中的致病因子和 罪魁祸首。著名的例子是“ 致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和“致 自闭症的冰箱母亲”理论, 认为孩子的精神分裂症和自 闭症是由高控制且高情感表 达或极度冷漠的母亲所导致 的。这些理论忽略了家庭系 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 轻易地将某个问题产生的原 因归咎于某个成员,这显然 是不合理的。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有本 难念的经”,家庭问题其实 并不是很容易找出对错的。 在临床观察中我也发现,有 问题的家庭背后有令人惊讶 的相似之处:批评、指责、 冷酷、紧张和控制是这些家 庭的基调,但是这些让人不 舒适的表达在家庭成员间是 互为因果、相互塑造的。 P2-4 ◎知名家庭治疗师陈发展博士作品 ◎赵旭东、孟馥、姚玉红、刘亮重磅推荐 ◎汇聚作者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和生动的案例 ◎内容深入浅出、内涵丰富,文笔细腻、可读性强 ◎了解我们的家庭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家人和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