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9.19
折扣购买: 半生为人(精)
ISBN: 9787503472633
徐晓,出版人,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永远的五月 深秋,我终于为丈夫选定了一块墓地。陵园位于 北京的西山,背面是满山黄栌,四周是苍松和翠柏。 绛紫和墨绿色把气氛点染得凝重而清远。同去的朋友 都认为这地方不错,我说:“那就定了吧。” 我知道这不符合他的心愿。生前,他曾表示希望 安葬在一棵树下。那应该是一棵国槐,朴素而安详, 低垂着树冠,春天开着一串串形不卓味不香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色小花。如果我的居室在一座四合院,我一 定会种上一棵国槐,把他安葬在树下,浇水、剪枝, 一年年地看着它长得高大粗壮起来,直到我老,直到 我死…… 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在如今已成为死者的奢 华。那么,就把遗憾再一次留给自己吧。我在心里说 :“郿英,对不起……” 人活在世上到底需要承受多少遗憾才算了结呢? 活着,就一定会有明天有下次,有弥补的机会和方式 ,死了,给活着的人留下的只有遗憾——切肤的遗憾 。 然而,我必须跨越生与死、男人与女人、过去与 现在的界限,重新翻阅他人生的全文,咀嚼它,品味 它,不管那会使我怎样地痛苦和心酸,除了面对,我 别无选择一这是一个男人能够留给一个女人的全部财 富,这是一个父亲能够留给一个儿子的真正遗产。 和周郿英第一次见面是在北岛家。那是一九七八 年冬天,他在西单墙看到第一期《今天》,留下了自 己的姓名和地址,还四处游说约来了许多他的朋友。 那天,除了北岛,我谁也不认识,印象最深的是程玉 和老周。我和程玉同在半步桥的北京看守所坐过牢, 虽不是同案,但也算是难友,自然有一种同命相怜的 缘分。老周使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的胡子,两腮光光 的,唯独下巴底下留着的胡子。开始我以为那是现代 派的标新立异,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人太瘦,不好刮 。有一次住院,护士们因此给他起外号叫“老山羊” 。 以后,我们经常在七十六号《今天》编辑部见而 ,他几乎每天下了班都去。他话少,使人感到深不可 测。 那时大家都穷,没有钱下饭馆。记得最清楚的是 ,有一次,我骑车去七十六号,路过胡同口的一家小 饭馆,饭馆的灯光昏暗,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戴眼镜 的瘦高个儿把粮票凑到眼前,用大拇指一张一张捻着 数。我觉得眼熟,捏了闸仔细看,原来是“老木头” ,正用大家一两二两凑起来的粮票买烧饼。“老木头 ”是赵振开的外号,北岛是赵振开的笔名。老周去了 常常买些切面,当时挂面是每斤二毛六,切面是每斤 一毛五,省下一毛一再加一分钱,可以买三个一两一 个的芝麻烧饼,或买两个二两一个的大火烧。这笔账 振开、芒克都不会算,但老周天生是个好当家,只要 有葱花、香菜、香油,他做的热汤面总会让大家吃得 笑逐颜开。男人们经常一起喝酒,经常有人喝醉,免 不了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洋相。他的酒量与北岛、 芒克、黄锐、黑大春这伙人相比并不逊色,但他从不 喝醉。和许多号称酒鬼、酒圣、酒仙的在一起,他从 来没有醉过,总是像个老大哥扮演收拾残局的角色, 然后把喝醉的人送回家,或是坐在马路边上听酒后真 言酒后胡语,直到深夜。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些日 子,每个星期天我们都到七十六号去印刷装订我们的 杂志,条件虽然艰苦,做自己喜欢的事大家都觉得很 神圣。傍晚,我们再转移到赵南家去聚会。来人不管 是否相互认识,都可以在那里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说、 诗歌、剧本,有时候也读名著。在那里,我读到了叶 甫图申科、帕斯的诗,知道了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名字,并因她的短篇小说《琴声如诉》而对 她崇拜备至。 那个星期天的午后,阳光淡淡的,懒懒的,被七 十六号凌乱、破败的院子分割得支离破碎。他站在午 后的阳光下,细长的腿由于内八字脚而略微有点儿弯 曲,脚下是一双旧得没有一点儿光泽的皮鞋,茶色裤 子的裤角磨出了毛边,下巴的胡子长长的,一副不修 边幅的样子。P1-3
1.刘瑜长序推荐!高尔泰、刘苏里等诸多文化学者交口称赞,一代叛逆者的心灵史!赵一凡、北岛、芒克、史铁生……一个个那个时代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这充满理性但深刻入骨的文字里,如此鲜活。
2.《半生为人》是一本让人沉迷其中的好书,她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不同的年代,充满理想,但同时也伴随着苦难。读《半生为人》,从头到尾,怎一
个“苦”字了得,几乎篇篇都与病痛、死亡以及监狱等相关,但却没有绝望,用马拉默德的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苦难就像一块衣料,明白人将它裁成精美的衣服。
3.《半生为人》的文字谦逊、沧桑而沉痛。徐晓的写作,因为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而深具理想主义的光泽。她记忆中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她冷静而理性的处理之后,依然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而她浩大的悲悯和同情,也不时地挣脱时代的边界扑面而来。徐晓以生命的专注领会疼痛,以往事的灿烂化解苦楚,以自己的静默成功地反抗了遗忘和失忆。
4.《半生为人》作为一种个人史的表达,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和随想。她的坦然和承担,使她面对命运的各种馈赠时,既不躲闪,也不逞强,既不夸饰,也不渲染。她所描述的那些庄严的人生,不求活得更好,只求活得更多,这样的生命绝响,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仅难以重现,甚至它的价值也只能为少数人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