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相逢:我们的雅鲁藏布

峡谷相逢:我们的雅鲁藏布
作者: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97.68
折扣购买: 峡谷相逢:我们的雅鲁藏布
ISBN: 9787521764017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曾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中国国家地理子品牌,以“体验美”为使命,以营地营建、自然线路开发、自然驿站开发等方式,倡导公众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通过科旅中国、自然驿站等核心产品,带领公众走进、体验祖国的大美天地。通过立体丛书开发,拓展读者对于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西藏旅游业的旗舰-人文地理的导引者,是西藏本土第一家上市公司,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以旅游、文化传媒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内容简介

何谓\"极致之美\"? 美是人类共有的语言,无论是康德倡导的自由的自然美,还是结构主义者追捧的实用的、功能性的、舒适的美,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对美的不同维度的阐述,没有任何一种流派学说能涵盖美的全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对中国历史上器物文明展现的美以及诗词曲赋中隐含的美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认为自然美纵贯中国人赏美的全部境域,自然景观对国人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独有的季风气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自然格局,纬向地带和经向地带的交织,形成了世界上生态系统最丰富多样的国度。昂立的世界屋脊,不仅占据了亚洲水塔的地位,其垂直地带的分异还使中国拥有自赤道到北极点所有的自然带。六江并流的横断山区,因焚风效应,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反向垂直分带,树在山头长,沙丘河谷堆。青藏高原的隆起,还引起了行星风系的改变,西风漂流带被一分为二,北支浮过的西北地区,一片干旱荒芜,而南支绕过孟加拉湾,把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向东、向北输送,导致我国江、浙、闽、台、两广等地区,由回归线荒漠带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鱼米之乡,这也是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倒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的风物和文化,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我们既然不能用实验科学的逻辑区分自然美和人文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图书馆藏的方式,发现、记录、传播山川之美、湖海之美、冰雪之美、沙漠之美。《中国国家地理》在“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旗号下,把千里之外、万年之上的绝美景观、极致风物推送给社会,就是为了不断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大家走向自然、热爱自然,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个生态丰富多样、景观超乎想象的国度。 极致意即最高境界或最大程度,当我们把这套丛书定名为“极致中国”的时候,内心确实有些忐忑不安:这套书所涉及的景观、生态、文化能最大限度地代表中国吗?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所涉及的藏东南地区,是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缝合线之一,这里地势起伏最大,不仅蕴积了巨量的水力资源,还形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瀑布群。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横列,依然不能阻挡雅鲁藏布江的纵穿。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位于此处。这条世界上最深、最大的峡谷,使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得以越过高山,似舌状向西北延伸,滋养了密集的冰川雪峰,使这里拥有“冰川博物馆”的美称;这里造就了西藏的“江南”,波密、墨脱的原始森林和庞大的生物群系,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冰川和原始丛林相互渗透,林线甚至在雪线之上,这些不合常理的存在,也许就是对极致的诠释吧。 这里是藏族同胞和门巴族、珞巴族同胞生息之地,一口石锅、一把石斧,都能映衬出人们在独特自然环境里生活的智慧。 《福柯的生存美学》说,美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也是难以言状的。我们用在这本书里,是想告诉读者,无法用一本书的体量,穷尽藏东南所有的美,我们只想抛砖引玉,让你在去藏东南的行迹里,发现并记录你眷恋的美。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 一条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6500万年以来,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的东北角是碰撞最为强烈的地方,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三山相遇并急剧挤压收敛,发生近90度的弯折,如同群山打结,被称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与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是整个构造结的枢纽与核心。而雅鲁藏布江不息地流淌侵蚀,则与两侧山峰共同塑造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样貌。 雅鲁藏布江以藏东南的米林市派镇为入口,生生切开了横亘于前的喜马拉雅山,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举世无双的马蹄形大拐弯,而后穿过墨脱,最终到达中印边界的巴昔卡。 曾经,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直顶着“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桂冠享誉全球。秘鲁也曾推出科尔卡大峡谷,以其3200米的深度提出挑战。科尔卡大峡谷尽管在深度上胜出,但雄伟壮观却显得不足,从整体上无法与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放眼地球,唯一可以直接向科罗拉多大峡谷提出挑战的只有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实际长度为504.6千米,峡谷最深处位于南迦巴瓦峰和里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会处宗荣村,谷深 6009米,大峡谷平均深度为2268米,核心地段平均深度为5000米。这些数据是长446千米、深1600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以及长90千米、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所无法比拟的。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成就了世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从峡谷长驱直入,则造就了与高原内部迥然不同的自然地带。地形与水汽的相互作用,也使得这里成为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最全面和最丰富的地方。 这里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秘境,亦是探寻真相的自然窗口。高山与深谷之间,隐藏着地球表面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永恒魅力。 1994年,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证实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它以504.6千米的长度、6009米的最深处谷深,将长446千米、深1600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远远甩在身后。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者之一杨逸畴先生曾用10个字来概括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撼人风光:“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 雄奇险峻,一骑绝尘。在科学家眼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峡谷中的“全能冠军”:无论是从长度、宽度、深度、水量判断,还是从景观的雄伟、奇特等因素综合考虑,这一称呼,皆无异议。 高:雅鲁藏布大峡谷两侧,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壁立高耸。其山峰皆为强烈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壮: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直陡峭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南迦巴瓦峰做马蹄形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壮丽非凡。 深: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达6009米,围绕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的平均深度也在5000米左右。 润: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大峡谷北段的年降水量也在1500~2000毫米,故整个大峡谷地区异常湿润,森林郁密,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峡谷。 幽:雅鲁藏布大峡谷林木茂盛。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加之云遮雾罩,极其幽静的环境令其充满神秘莫测之感。 长:雅鲁藏布大峡谷以连续的峡谷绕过南迦巴瓦峰,长达504.6千米。 险: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1998年以前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 低:雅鲁藏布大峡谷最低处是巴昔卡,其海拔仅有155米。 奇:雅鲁藏布大峡谷最为奇特的是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尾闾,由东西走向突然南折,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斜面夺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马蹄形的大拐弯。它不仅在地貌景观上异常奇特,而且成为世界上具有独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峡谷,造就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奇特的森林生态景观。 秀: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雅鲁藏布大峡谷秀甲天下”来形容。谓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其无论在秀的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独领风骚。 ※富有立体创意思维的全新综合性科普作品,在玩乐中轻松掌握地理知识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科普类书籍中,首次采用人工立体交互工艺制作的互动图书。通过翻折、推拉、抽插、折叠等11处不同的立体书创意手法,将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趣味丰富的阅读体验。 ※跟随本书,开启一场在地球最后秘境的穿越之旅 探秘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景观, 领略中国最美山峰之一南迦巴瓦峰的风姿, 探寻墨脱原始森林深处的珍稀动植物,见证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奥秘。 ※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墨脱 墨脱在藏语中有“隐秘的莲花”之意,因其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峡谷,在过去交通不便时,宛如一朵隐藏在深山峡谷中的莲花,少为外界所知。它还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较大,海拔落差大,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气候垂直分布,因此在短距离内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墨脱是雅鲁藏布江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墨脱境内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果果塘大拐弯,江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拐弯,景色壮美,墨脱也因此被称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上的明珠”。墨脱县凭借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连续四年入选 “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送孩子的创意知识礼物,知识量丰富,趣味十足 近50张精美摄影图 11处立体创意工艺 20张信息量丰富的精美制图 热带雨林动植物图鉴展示近40种丰富动植物类别 80多种墨脱精灵蝶类分类 30余种鸟类、几十种花类图文详解 完整的亚热带食肉动物群落解析 “中国第一高树”丰富物种解析 ※重磅专家团队参与创作、审核,新锐设计视觉团队参与设计 本书创作过程中,联合邀请数十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教授和博士生共同参与。书内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签约摄影师谢罡、田捷砚等摄影师的珍藏作品。本书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立体书创意设计师,以及国内从事自然艺术领域相关的设计团队、书籍制作的资深封面设计师联合创作,共同打磨兼具自然感与艺术感的视觉呈现。 ※精装豪华立体书,彰显品质 全四色印刷,11处立体工艺,精装硬壳,书名起凸工艺,尽显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