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阁随笔

三为阁随笔
作者: 范世高|责编:李永远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55
折扣购买: 三为阁随笔
ISBN: 9787555020714

作者简介

范世高,生于20世纪70年代,公务员,人文学者、作家。本科、硕士分别就读于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获聘厦门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厦门城市党建学院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入选厦门市社科专家库专家。长期关注城乡建设和地方文化,已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字超过百万字,出版有《厦门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等专著,是多部电视作品及舞台剧、广播剧编剧,作品曾获公安部“金盾艺术奖”等数十个奖项,文章被《厦门新诗百年选》《作家眼中的厦门》《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等图书收录。

内容简介

鹭岛本无名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间,兴泉永兵备道周凯在 其编修的《厦门志》的卷二《分域略一》中,开宗明义就 来了这么一句盖棺定论式的论断:厦门,自宋以上无可考 。 事实上,大部分的岁月里,这个如今被我们称之为厦 门的岛屿确乎只是一个无名的荒岛。近年来考古挖掘的石 器、陶器表明,直到3000多年前,厦门岛上始有人迹。至 于这个岛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大约要迟至唐朝中叶。 根据若干至今仍有争议的史料和族谱显示,唐朝开元至天 宝年间,薛姓汉人和陈姓汉人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 移民入厦门岛,分别在洪济山(即今云顶岩)下的南北麓 聚族而居,垦原为田。薛氏居洪济山之西北,陈氏则居南 面的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谓,史家多以其为汉族开 发厦门岛始祖。嘉禾、新城及青门 按照厦门本岛第一本地方志、清乾隆《鹭江志》的记 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约976—983年),岛上出产水稻 良种,所谓“嘉禾一茎数穗”,因之取名嘉禾屿。这大约 是厦门岛第一个得到官方志书认可的正式地名了,甚至, 至今厦门的许多文史资料和官方资料上仍认可此说。 不过,此段原为定论的公案,竞被一次出人意料的考 古挖掘所推翻。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间,为配合仙岳 路的改造工程,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位于仙岳路与金 尚路交叉口东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市最重要的唐 代墓葬之一的“陈喜墓”(后经证实为陈喜之孙陈元通夫 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掘得迄今为止厦门仅见 的两块唐代墓志铭,即《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 铭并序》《唐故陈府君汪夫人墓志——唐故歙州婺源县令 陈府君夫人墓志铭并序》。这两块弥足珍贵的石碑与1973 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相互佐证,证明在 唐大历五年至建中元年间(770一780年),厦门岛曾有名 叫“新城”。而根据《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唐大中十 一年(857)时,厦门已称为“嘉禾里”了,可见,“嘉禾 ”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 亦有研究者据晚唐罗隐为《颖州陈先生集》写的后序 中有“甲午春(陈黯)告余(罗隐)以婚嫁之牵制,东归 青门。”一句,认为厦门在唐朝时也别称青门,但我以为 ,仅凭一两个人的叙述就此认定一个说法,似显牵强。 没有疑义的是,元朝政府在厦门岛上设置了军事机构 “嘉禾千户所”。事实上,有元一朝,“嘉禾”一直是厦 门岛的正式地名。周德兴、中左所与厦门城 厦门之名,由城而岛,始冠全市。 明初建朝以来,倭寇肆虐东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为 倭寇故,派江夏侯周德兴于八闽海滨筑建五卫十二所,以 固海疆。建于闽南泉州府的永宁卫,设左、右、中、前、 后五所,其中的中、左两所,即驻营嘉禾屿,于是厦门岛 遂有“中左所”之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兴筑 城于中左所,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城成,命名厦门 。厦门一名,自此方见于正史记载(见《闽史》及明万历 《泉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