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国际文化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修行与念佛/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ISBN: 9787512508064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一、“不变”内涵须明记,发心宗旨正知见 当一颗植物的种子种下去的时候,它首先要落地 生根,然后才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发芽生长、开 花结果。先有这个“不变”,才谈得上“随缘”,最 后才能收获果实。学佛之人亦复如是,修行必须要坚 持发心、宗旨、正知见这三个“不变”。 学佛的初发心是非常宝贵、真诚的。如《大般涅 槃经·迦叶菩萨品》中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 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卷第三十八)我们未来一切的功德、成就都是由初 发心而来。《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中说:“诸菩萨有 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 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 ,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 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初发心如种谷田中 ,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 如花果有用。”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如《华严经· 初发心功德品》中说:“一切众生诸惑业,三有相续 无暂断,此诸边际尚可知,发心功德难思议。发心能 离业烦恼,供养一切诸如来,业惑既离相续断,普于 三世得解脱。”(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 七)修行人的初发心往往比较清净、纯正、勇猛,但 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很容易慢慢忘失初心、偏离初 心,不能坚固、持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归初心, 保持一颗真诚的发心不变。 内心里要把修行的宗旨固守住。不能今天觉得佛 法没有错,明天觉得还有更好的,三心二意,变来变 去,那就麻烦了。世间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认定了 宗旨不变,才能获得成功,学佛、成佛更是如此。宗 旨是修行最根本之处,就好像植物的根一样,如果根 扎得深、扎得牢,就能“根深叶茂”,乃至果实累累 ;如果根基浅薄,风一吹就跑了,连生存下来都谈不 上,更不用说得到果实了。修行,要不断地去观察、 思维学佛的意义、成佛的宗旨,不断地熏习无限生命 、暇满、无常、苦、三宝功德、业果这些最根本、最 重要的概念,才不会迷惑,不会随着外境而动摇,内 心才能安稳、有力,也只有这样的心才堪能成熟胜妙 的菩提果实。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所说:“ 其心坚固难制沮,趣佛菩提无障碍,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劳。”(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七)圣勇菩萨说:“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 ,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 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二) 我们对佛法的基本知见绝对不能怀疑。一旦怀疑 ,就背离了佛法。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建立起百分之 百的信心,但至少不要去故意怀疑。《灵峰宗论》中 说:“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 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 。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 、速净六根者也。便恁么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卷第二)佛法是佛 陀经过多生多劫舍头目脑髓换来的,是历代祖师大德 付出生命传承下来的,不能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智 慧浅薄,难以理解就否认它。在我们自己实证佛法的 真实境界之前,要通过对佛菩萨、传承祖师的信心而 趋入,依教奉行,步步深进,终有一天能够体会到佛 法的真实不虚。就好比做科学实验,在自己亲手完成 实验之前,其实是凭借对老师、教科书的信心而进行 下去的,如果对老师讲的实验步骤和结果没有信心, 根本不会去做实验,即使做到一半也会放弃,永远不 可能得到最终的结果。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坚持 正确的知见不动摇。 总而言之,发心、宗旨、正知见是“不变”的三 个内涵。发心要真诚,宗旨要坚固,知见要正确。正 如蒲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学道一要真为生 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 ,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 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 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 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 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 ,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 直趋菩提。”(卷第二) 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