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作者: 林永匡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1.00
折扣购买: 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ISBN: 9787532149391

作者简介

林永匡,四川三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利用满汉文档案资料、文献、地方志、文物、实地考察材料,进行清代经济史、盐政史、民族贸易史、屯垦史、区域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研究。先后出版《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长江文化史》、《中华文明史》、《中国节令史》、《中国饮食史》、《中国服饰通史》、《清代社会风俗史》、《北疆通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皇家气派的宫廷居住文化 从宏观意义而言,所谓文化,则是指经天纬地之 道日“文”,而万事万物 演绎变化之道日“化”。清代宫廷的居住文化,则是 指清代宫廷的皇宫居住建 筑、皇宫居住人文与生态环境,皇宫居住习尚的发展 源流、文化内涵、文化心 态与价值取向、科技与社会文化功能、科技与人文文 化效应等内容而言。 清代的宫廷居住文化,其中,涉及建筑学、生态 学、环境学、力学(材料 力学与结构力学)、数学、绘画学、工艺美术学,人 类学、社会学、历史学、 考古学、文学、艺术学、天文学、伦理学、美学、宗 教学、音乐学、哲学、民 族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清代的宫廷居住文化,在一 定意义上说,也是特定历 史时代背景下,多种文化智慧的结晶,更是多元文化 硕果的宝库。 第一节 宫廷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规划 清代的紫禁城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既是古代宫 廷建筑艺术的杰作,更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宫城。 中国历代的最高封建统治者,对居住地址(包括 对都城与皇宫地址)的选 择,是十分慎重的,且遵循《黄帝宅经》的理论原则 ,加以实践。而在长期的 实践过程中,则形成并有着“趋吉避凶”、“天人合 一”、“因地就势”、 “依山傍水”等若干科学与风水迷信二者掺杂的信条 。至于在解决皇宫的建筑 向阳、居高、避潮湿诸多难题上,更有着一整套切实 可行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 办法。 一、都城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中国古代,帝王定都,建都选址,修建皇宫都要 仔细选好地址,也就是 “看风水”。其实,就是如何“顺风顺水”,人入住 后,能够“顺天、顺时、 顺运、顺事”,诸事顺利而已。从科学上讲,就是建 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学,所以又叫“堪舆学”。 至于定都、建都、修皇宫的选址的具体条件:一 是要地面平坦开阔,以便 于宫城与建筑群落的布局与修建。二是要有充足的水 源,供人们使用。且“水 是生命之源”,以增加活力,古代长安就有“八水绕 长安”之说。三是要经济 繁荣,且交通便利。四是有山河之险可防守,如古代 洛阳就有东、西二关。 而在建城上,则要求“方正严整”、左右对称, 使之井然有序,形成总体 上建筑群落的“棋盘式布局”。其中,商业与市场要 集中,以利于管理。百姓 应生活在小巷内,会比较安静。 清代都城(京师,今北京)地址的选择与规划,则 大体沿袭明代明成祖朱 棣迁都北京,明永乐年间以后都城构建的原则,但又 在此基础上,有所改造 与扩建。 具体都城地址选择与规划,所承袭遵照的理论实 践原则为: 其一,对都城的地址选择、规划、布局上,具有 整体性、实用性、科学性 的规划与施工法度。此法度在春秋末期的《周礼·考 工记》中有系统论述,且 为后世所遵奉。其主要内容与条规有:都城选址须当 “正朝夕”;都城选址须 当“水地以县”;都城选址须当天子之国(即宫城)应 “方九里”;都城选址 须有“旁三门”;都城选址须有“沟树之固”;都城 选址须“左祖右社”;都 城选址须“面朝后市”;都城选址须“九经九纬”; 都城选址须“经涂九 轨”;都城选址须“市朝一夫”;都城选址须“王宫 门阿五雉”。都城选址规 划上,对其他王府建筑,则须依爵位高低,各有等差 。 其二,除《周礼-考工 记》外,在具体的选址、规 划、建设上,还遵循后世的 《木经》、《鲁班经》、《营 建法式》等书阐释记载的具体 规则和方法。 其三,都城的选址、规 划、建设,遵循并符合科学、 实用、自然的准则:一是京师 地面平坦开阔,属华北平原的 东北部,在燕山小盆地之中。 具有建筑大城市的广大面积, 便于开发、布局。二是有充足的水源,京师境内有永 定河、潮白河、温榆河、 拒马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水源较为充沛。三是位 于平原与盆地之中,交通 便利,加之运河等水路与南口古北口峡谷沟通燕山内 外陆路的通畅,导致地区 经济的繁荣,为京师作为都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是有山河之险作天然 拱护,可供防守而加以利用。如京师的西面、北面、 东北三面有西山、军都 山、太行山、燕山、古长城居庸关等山脉、关隘可加 以利用,以作军事上的 屏障。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