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11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ISBN: 9787539289021
徐振亚,1943年生,上海嘉定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2006年获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主要译著有《另一一种生活》、《罗亭》、《烟》、《美好而狂暴的世界——普拉东诺夫小说》、《马背日记》;与冯增义教授合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卡拉马佐夫兄弟》、《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冯增义,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1959年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俄语研究生班和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研究生部。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副主任、教授,长期从事俄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译著有《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以上与徐振亚教授合译)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等。发表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他俄国作家论文多篇,参与编写多种外国文学教材和辞书,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们县的 一个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 儿子。十三年前,他的父亲神秘地死了,而且死得很 惨,也很蹊跷,是一件血案。当时闹得是满城风雨, 直到今天我们县里还有人会经常提起他。我会在恰当 的时候给大家讲述这件血案。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这位“地主”(县里的人都这样称呼他,虽然他一 辈子几乎都没在自己的田庄里住过)的脾气非常古怪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又会经常遇到这种人,他的典型 特点就是品德低下、行为败坏,并且冥顽不灵。但是 生活中却偏偏这种人非常的精通理财,尽管除此之外 ,他一无所长。就像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他一开始 也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主,天 天死皮赖脸地到处混饭吃,到别人家里充当食客,但 就这种人临死的时候竞已经有了高达十万卢布的巨款 。但是回首他的一生,他的一辈子都过得非常地冥顽 不灵,这在我们县里也是出了名的。我要重申一遍: 他并不是愚蠢,像他这类冥顽不灵的人都相当的聪明 和狡猾——可他就是顽固,我们可以把这看成一种独 特的国粹。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生的 ,二儿子和三儿子——伊凡·费多罗维奇和阿历克赛 ·费多罗维奇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生的。他的第一任妻 子是我们县另一位地主米乌索夫的女儿,可以说是出 身于名门贵族了。但是这样一位身材丰腴、容貌姣好 又能干的好姑娘为什么会嫁给这个被大家鄙视地称为 “窝囊废”的男人呢?对此,我不愿多做解释了。我 们这一代人中并不罕见这类事情,就是从前也有过。 我就知道一位属于过去的“浪漫”一代的小姐,她跟 自己深爱的一个男人已经神秘地恋爱了好几年,本来 可以顺顺利利地结婚了,但是她自己却想象了自己的 爱情面临着太多无法克服的障碍,竟在一个狂风暴雨 的晚上,从悬崖般陡峭的河岸上跳进了深邃湍急的河 里自杀了。应该说,她的死完全在于她的胡思幻想, 完全只是为了模仿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亚。如果她 看上的那段陡壁并不是那么风景如画,而只是一个平 常无奇的平坦的坡岸,或许她就不会自杀了。这是一 个真实的故事,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俄国的生活 中经常出现这样或类似这样的事情。阿杰莱达·伊凡 诺芙娜·米乌索娃的行为就是属于这一类,她肯定是 受了外界风气的影响,加上她想显示一下女子的独立 性,置传统的门第观念于不顾,要摆脱宗族和家庭的 专制,同时乘虚而人的幻想又使她相信,或许只有一 瞬间相信,费多尔·巴夫洛维奇虽然是名食客,但在 那个人们憧憬就要进入美好未来的时代里,他是最有 勇气、最会嘲讽侃笑的。但事实上,他只是个居心叵 测的小丑,一无所长。最让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得 意的是,两人的婚姻最终是以私奔这种形式实现的。 从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社会地位来说,他也完全会 这么做。因为他求之不得攀上这样一门好亲,希望自 己有一个锦绣前程,又可以得到一份丰厚的嫁妆,这 确实是一种太大的诱惑了。至于两人的爱情,无论是 从女方还是男方来看,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尽管阿杰 莱达·伊凡诺芙娜颇有几分姿色。这可以说是是费多 尔·巴夫洛维奇一生中唯一的例外,因为他一辈子都 喜好女色,随便一个女人向他招招手,他就会立刻拜 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他就是唯独对自己的原配妻 子没有什么欲望。 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私奔之后立刻就看清了这 个男人的真面目。她对自己的丈夫除了轻蔑,再无其 他感情。因此,虽然女方家里不久就认了这件事,而 且分给了私奔的女儿一笔嫁资,但是这件婚姻的恶果 马上显露出来了。这对夫妇间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开 始了没完没了的争吵。据说在这一期间,年轻的妻子 显得很高尚很大度,这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无法与 之相提并论的。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她在刚得到二万 五千卢布的现款时,就立即被她可耻的丈夫全部偷走 了,因此这笔不少的钱款对她来说从此石沉大海,无 影无踪了。同时,她的陪嫁还包括一个小村庄和城里 一幢很不错的房子,而她的丈夫却无时无刻不在处心 积虑地想通过某种合法的渠道把这两处房产转到自己 名下。为此,他每时每刻都涎皮赖脸地跟妻子硬磨软 泡,胡搅蛮缠,使得妻子对他无比的鄙视和讨厌,最 后惹得她厌烦无比,只要能摆脱纠缠,就答应他的要 求。他的目的本来肯定能达成的,但这时候阿杰莱达 ·伊凡诺芙娜的娘家人出来干预了,才使这个贪得无 厌的家伙没有得逞而不得不有所收敛。我们都知道, 这夫妇俩经常打架,但是据说,动手的不是费多尔· 巴夫洛维奇,倒是脾气暴躁、身强体壮、皮肤黝黑的 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经常打她的不学无术的丈夫。 最后,她终于忍受不了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离开了 这个家,跟一个穷困潦倒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私奔了 ,丢下了仅三岁的儿子给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妻子 走后,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立马把一大群女人领到家 里,不计后果地酗酒寻欢,放荡不堪。他还抽空跑遍 了全省大街小巷,向街上的每一个人哭哭啼啼地讲述 他没心没肺的妻子如何狠心把他抛弃,甚至还向大家 详详细细地讲述他婚后生活中的那些事儿,实在是太 不知羞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似乎还挺乐意在 众人面前扮演受气丈夫这一可笑的角色,所以大肆渲 染自己所受的屈辱,讲述各种细节,这让他感到身心 愉悦甚至引以为傲。有些喜欢嘲弄的人笑话他说:“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先生,您可真让人钦佩啊!尽管 您很不幸,但您看上去精神焕发,不知道的还以为您 升官发财了呢!”不少人甚至补充说,他自己乐意以 焕然一新的小丑角色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为了让人 们觉得更可笑,他甚至还故意装作对自己可笑的处境 毫不知情的样子。但是谁又知道呢,也许这真是他的 真情流露。最后,他终于发现了他那跟人私奔的妻子 的踪迹。那个曾经不幸的女人已经随她的师范生辗转 来到了彼得堡,并在那儿过起了彻底解放的、无拘无 束的日子。费多尔·巴夫洛维奇马上忙碌起来,准备 前往彼得堡。至于自己为什么要去,恐怕连他自己也 迷迷糊糊的。本来他是要立即就动身的,但是他立刻 觉得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应该在出发前特别纵酒豪 饮一番,来为自己壮壮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妻 子的娘家得到消息说她在彼得堡去世了。据说她是在 一个顶楼里突然去世的,有的人说她死于伤寒,也有 的人说她死于饥饿。费多尔·巴夫洛维奇是在喝醉了 酒的情形下得到妻子去世的消息的,有人说他立即跑 到街上,高兴得举起双臂大声喊道:“这下终于放开 了!”也有人说他像孩子似的抱头痛哭,哭得天昏地 暗,别人看见他那样都觉得可怜,即使大家平日里都 很厌恶他。这两种说法很可能都有根据,也就是说, 他既高兴自己得到了解脱,又为让他得到解放的女人 而痛哭,这两者兼而有之。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所 有的人,包括坏人,也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幼稚淳朴 ,更加单纯天真。其实我们自己也是这样。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