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方法探索

新商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方法探索
作者: 许艳静 贾芳丽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3.49
折扣购买: 新商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方法探索
ISBN: 9787516430620

作者简介

许艳静,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电子商务,长期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多项,发表SSCI、SCI、CSSCI等论文20多篇。 贾芳丽,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思政教育专业,河北省优秀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学与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石家庄市思政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从事思政课教学和研究20多年。曾获“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学质量考核优秀等荣誉,荣获石家庄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主题活动课程一等奖、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5分钟微课堂一等奖等多项省、市级奖励。主持及参与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人大财经委重大委托课题等10多个研究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多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第四节 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现状 一、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学习缺乏创新性 我们通过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并深入分析问卷结果之后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新商科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创新,与当下热门的一些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融合,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大部分的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新商科相关理论的整体脉络和内在逻辑思路的应用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低;再加上教师多是以传统知识灌输的方法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课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带入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钻研问题,学生进行新商科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其创新性思维难以开拓。 (二)实训课程缺乏实用性 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高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实训能力的侧重程度相对较低,新商科这一学科也不例外。在有关新商科学科实训能力的培养上面,其课程数量与理论课程相比实属单薄, 而且由于各个高校在师资质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于表面,只是按照老师在计算机上演示的步骤进行操作,以至于学生对于实训课程的理解非常抽象,很少能做到将新商科学科相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不同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其教材难以紧跟当下的新政策和新形势,使得不同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在实训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明显。 (三)企业实习缺乏有效性 企业实习作为高校大学生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但其效率难以保证。就目前形势来看,大部分高校的企业实习分为以下这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达成符合双方利益的协议,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将企业与学生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将学生派遣到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工作,这种方式虽然使学生更加便利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但该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不一定能与学生的兴趣契合,从而影响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另一种方式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安排自己的实习工作,这种方式有利于新商科专业的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但由于受到外界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新商科专业的学生将实习时间用于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并没有真正的通过实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的实习机会。 二、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对理论学习的创新性意识淡薄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招生政策的支持,各大高校增加了本科生的招生数量,而各高校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科偏好,不断地细化专业,逐渐增加了各学科的专业数量,这的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选择专业,但难免会导致高校对本身具有很强专业性学科的重视程度的降低。新商科作为具有很强专业性的一门学科,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其理论课程设置方面的重视度受到了忽视, 其创新性也随之降低。由于各高校对于新商科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创新性意识逐渐淡薄,使得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也多采用说教的授课方式,较少应用到比较先进的、有创新性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新商科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校对实训能力的规范性培养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新商科专业学生实训能力方面培养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例如,在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设定方面,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再加上当前市面上对于新商科实训方面可供选择的教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种教材在专业水平及内容设置方面的差异性较明显,导致很多高校在新商科专业实训课程方面的教材选择缺乏参考的范本,也难以对各类教材的好坏进行明确的区分。如果高校对于实训能力的教材选择过于简单,那么就可能使学生掌握的实训知识不够深入具体,无法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从而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如果选择过于复杂的实训教材,又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实训内容难以理解,降低了新商科专业学生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效结合的可能性。此外,由于不同高校对于新商科专业学生实训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其对于新商科实训方面的投入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如果高校对于学生实训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很低,其在师资及教学设备方面的投入就会不足,从而影响新商科专业学生实训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对实习平台的专业性建设不足 当代高校新商科专业大学生之所以实习机会相对较少、实习效率相对较 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对实习平台的专业性建设不够完善,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新商科专业校企合作涉及了利益问题,获取利益是企业的最根本目的,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所获得的利益非常少,不但得不到政府和学校的补贴,而且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对高校实习生进行培训,因此,大部分的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开展了合作,也只是局限于表面,其合作的深度和效果都与预期相差甚远;其二,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实习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新商科专业学生在自主安排实习单位时只是形式上的实习,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习,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