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驰想日
ISBN: 9787533945770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我的旅行哲学》《我的旅行方式》《北纬78°》《永不拓宽的街道》《咖啡苦不苦》《漫卷西风》《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等。 作品在**外广*赞誉,曾获全国**畅销书奖,上海书展畅销书**名,华东地区**文艺图书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中国时报》《联合报》颁发的年度**图书奖。作品被译为英、德、*等多国文字。
按理说,一朵云没什么了不起,大西洋边上的海 岛上空,成天飘浮着一万朵云。但这朵云却给予我在 相同地理环境里做索引的乐趣:在圆堡平台上斯蒂芬 望见一朵云;几十公里之外的都柏林城里,几小时后 ,漫游到多塞特街上的布卢姆遇到了这朵云;而我, 在差**就一百零九年时,作为读者的我,也望见一 朵云。 平台上有云,没人。 爱尔兰面向大西洋的海岸线上,类似的圆堡都叫 “拿破仑塔”,只有这里叫“乔伊斯塔”。这座圆堡 由一个《尤利西斯》书迷买下,捐献出来作为《尤利 西斯》纪念馆,并将二楼布置成**章里描写过的模 样。 强烈的潮湿气味从窄小的单人*的被褥上源源不 *地散发出来,也从木头桌子上摊开的一本精装书的 纸张中散发出来。没有别人,所以我得以在那里读了 一会儿**章。但是坐不下来,太湿了,连纪念捐赠 圆堡书迷的黄铜牌子都在墙上长出一层绿锈。 接待我的沙湾退休老师罗恩上楼来看我,他是乔 伊斯协会的志愿者。他很稀罕地端详着我正在读的中 文版《尤利西斯》,比我把自己安置在塔里读书还* 稀罕些。“乔伊斯竟然如此**化了。”他感慨地望 着乔伊斯翻译成中文的名字。 我向他说起自己**次知道乔伊斯的大学时代。 1981年,中文系的欧洲文学史课上到现代部分,教授 们都没有正式的教材,刚好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 等几位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在上海陆续出版 ,那套书就成了我们的教材。它就是带领我们走向世 界文学的摩西。在介绍意识流作家的那一册,我读到 《尤利西斯》中*平稳干净的第二章。 《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在沙湾的学校里教书, 罗恩也在沙湾的学校里教书,我大学时代似懂非懂地 读过的《尤利西斯》第二章描写的正是沙湾老师在学 校中。 罗恩戴着一副乔伊斯式的小圆眼镜。他闪闪发光 的眼睛被镜片放大,显出**严正而循循善诱的样子 ,全世界的教师都是这样的圣徒脸相。他听到我回忆 1980年代初的中国中文系读书生涯,若有所思地点着 头,说:“这么说,中国人还是很审慎地选择了比较 干净的章节来介绍给学生看。” 但是教授在上课时说到,这本书*杰出的部分是 莫莉的意识流动,那一章通篇没一个标点,模拟意识 流动的状况。1980年代在中国曾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 理学家荣格为这一章又爱又恨地背书,让1980年代初 的文科学生都**神往。那个时代研究潜意识的心理 学家比乔伊斯*令人服膺,但当我*终读到莫莉那一 章意识的奔腾澎湃,已经是1994年以后,在萧乾夫妇 的全译本里。我仍能感*到里面强有力的肉欲渴念, 巨大的、潮湿而温暖的心理真实感,带着令人感到* 望的沉重。 “这么说来,中国人是**小心翼翼的、审慎的 民族。”罗恩老师仍在体会袁可嘉选本的深意,却并 不知道他在那个时代众所周知的苦衷。1980年代初, 要在中国介绍《尤利西斯》,也只有用第二章来走走 钢丝。 还有他那一辈在中国的外国文学教授对外国文学 忍不住的关怀与使命感。那是一代令人难忘的教授们 ,他们从未离开过中国,却外语精湛,朗读起来没有 口音。他们在闭门锁国的中国如涸泽之鱼,却承接了 两次世界大战前欧美知识精英的精神气质。袁可嘉先 生脸上有着温和低调却孜孜以求的微笑——那是典型 的1970年代“臭老九式”微笑。他**准确地把握了 西方文学的基本思潮与写作成就,他的选本并未因为 是八十年代初的版本而成为后来的井底之蛙。那套书 至今仍然有用,只是变得经典了。 像我不认识斯蒂芬一样,我也不认识袁可嘉老师 。 罗恩帮我打开了二楼的木门,从外面涌入温暖的 新鲜空气使皮肤和肺部变得舒服了。他又到墙边打开 屋顶的灯,这是老师习惯做的事,他也习惯了。 我曾希望自己能在圆堡里住一晚,从容地读完一 些章节,但事实上我不喜欢海边过于咸湿的房子。 “啊,我在这里倒是住过**。”罗恩老师说, “修房子时需要看一下纪念馆。当时你来申请到圆堡 里来住**,我就想,上帝呀,这个中国人把它当成 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了。” “就睡这张*?”我点点墙边那张古老的*,* 绿色的*罩霉渍斑斑,似乎能拧出水来。 “不是,我住在楼下大门旁。用睡袋。”罗恩对 那张*扁了扁嘴。 明白了,那里才是整个建筑里*干燥的一小块地 方。 罗恩很高兴我没再继续要求住在这里。他急着回 家换衣服,然后到城里伯爵北街上的馆子里,去跟乔 伊斯协会的人碰面。明天对他们协会来说是一年中的 大*子。 我独自留在圆堡里的时候,想起自己许多年来一 直把那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奉为指路明灯,它们 一直放在我自己常用的书柜里,却一直没再细读过。 它们的书页渐渐泛黄,并且长出了*潮后的黄斑。即 使它们是这样难忘,但我想,自己年轻时,在十九世 纪欧洲各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包围下,刚刚 从经历了收听短波即为死罪的时代逃出,以那时候我 精神上的**和无知,大概那个分册里的大多数作品 都没真的看懂。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夫夫人、福克纳和横光 利一,这些遥远的名字当时在《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第二分册里,像太阳一样照耀过77级中文系学生的写 作,虽然他们当时只是在我心中一晃而过,就像远方 的霞光一样。可有趣的是,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却一直 都是我写作的基础,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背叛的。这样 看来,又好像当时是真的读懂了的。 与许多后来被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震撼的作家不一 样,我的源泉来自第二分册里的作家们。许多人说到 马尔克斯让他们知道小说如何开头,而我要说乔伊斯 和伍尔夫夫人以及普鲁斯特让我知道小说应该如何建 立空间。 袁可嘉去世的消息在报纸上只占了小小一个角落 ,但在我心里,却是一声巨响。 袁老师就像我照相机里平台上方的那一朵云。 P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