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痛

明朝的痛
作者: 罗石贤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2.05
折扣购买: 明朝的痛
ISBN: 978780084963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乱世立国,阵痛催产 安定后方以后,朱元璋陆续扫清了东南一些孤立的元军势力。眼目下 ,与朱元璋并立的割据政权,都是农民起义军兄弟东吴张士诚、西邻陈友 谅、浙江沿海的方国珍。现在轮到要六亲不认,大鱼吃小鱼了。朱元璋在 浙江有了进展,把神乎其神的刘基(伯温)、叶深、章溢、李濂所谓“四先 生”请到应天,为他出谋划策。在民间传说里刘伯温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 百年的“赛诸葛”,他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征张士诚,然后争夺中原的建 议。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秋,陈友谅统率大军顺江而下,攻占太平,杀 徐寿辉,自即帝位,国号汉,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刘伯温为主帅设计诈 降,引诱汉军深入龙江,进行伏击,从而一举打败陈友谅,收复太平,攻 克安庆、信州、袁州等地。至正二十三年(1263年),两军在鄱阳湖激战36 天。当时陈友谅的汉军号称60万,巨舰数百艘,而朱元璋仅20万人马,全 是艨艟小船。有刘伯温一班智囊团辅佐,朱元璋毫不畏怯,从诸葛亮那儿 剽学“火烧赤壁”的经验,瞅准汉军大船运转不灵的弱点,发挥小船机动 灵活的长处,封锁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出口,切断汉军后路,而后用火烧汉 军连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陈友谅本人也在这次鏖战中负箭身亡。 中国人打内战毫不手软,何况是朱元璋、陈友谅这样同是农民起义军 的兄弟,当年楚汉相争,同是起义兄弟的汉刘邦、楚霸王就曾杀得血肉横 飞,天昏地暗。这次朱、陈相斗毫不逊色。陈友谅死了,汉军败走湖南, 朱元璋穷追不舍,来了个“血洗湖南”。在下是湖南人,从小就听长辈说 朱元璋血洗湖南的故事,大概因为我们罗姓祖先是“血洗”后从江西豫章 郡迁徙过来的,所以没有切肤之痛。这也是国人麻木的缘由吧,历史稍久 远的,与己无关的,便高高挂起。 关于朱元璋血洗湖南,还有一个不见于《明史》却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地方志、族谱中屡屡记载的故事。相传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当上了大明皇 帝,夫荣妻贵,当过丫头的大脚婆马氏,册立了正宫娘娘。在南京登基之 日,臣民欢庆之时,南京有条湖南街,装了一台故事灯。一匹马上,骑了 一个大脚婆娘,后面跟着~个人,捧着个大南瓜,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街 上游行。大脚婆娘显然有所指,于是有人向朱元璋密报说:湖南街人特意 讽刺当今皇帝,胆大包天,罪该万死。他的分析是:骑马者,暗指姓马也 ;大脚也者,讽刺马皇后也;捧南瓜者,攻击朱元璋在瓜州暗杀“小明王 ”的往事,污蔑大明江山是从“小明王”那里篡夺来的。朱洪武闻之大怒 :连呼“湖南街杀”。领旨的武官顿时慌了手脚,误听为“湖南皆杀”— —杀到湖南去了。等到有人密报,已经杀到湖南常宁州。皇帝猛然一怔, 立即传旨,快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宁庙已是卯时时分,天已经亮了 ,所以这个地方名叫“赶火铺”。由于这一音之误,演出了一场“血洗湖 南”的惨案。随着这个“血洗湖南”的故事,又派生出“扯江西,填湖南 ”的传说。虽然细节各异,但内容大体相同,在湖南、江西口头流传了600 余年。 明代正史,卷帙繁多,若要把清朝修的《明史》三百三十二卷,从头 至尾展阅一遍,要好几年工夫。当然,为尊者忌,在《明史》上是找不到 “血洗湖南”的只言片语的,而地方族谱方志,记载却很多。《同治常宁 志》记载:“明时卫在衡州,而所在常宁,其兵悉屯田于常宁者,盖湖南 大遭屠戮后,调江西户口安插,时各处安插已遍,唯常宁,贵阳,于廿八 年遭奉虎满之乱,又屠将半,故有隙地以为屯,且为捍御瑶人之所为,此 衡郡诸邑皆无而常宁独有之者也。”《厚雅田王氏谱》记:“湖以南,丁 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我肇祖随蚁赴之众,数标杆为记。划一亩之丘,挫 棘楚,芟蒿蓼,禳除厉魔,挺貔豹,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孙。”又说 :“时湖南丁大乱之后,人烟稀少,朝廷调江西户口于衡,至者,各插标 以记,谓之‘安插户’……时安插户,屯户,军民阡陌,杂错不睦。”《 吕氏宗谱》记:“洪武血洗,惠公由安仁奉调镇常。”《依湖邓氏族谱》 记:“吾祖世籍豫章(即江西),丁封易代,迁来血洗,系千钧一发,绵一 脉于千秋。”族谱,堪称民间档案,方志也是一方之史,他们能补国史之 不足。从中可见,由江西移民,应实有其事。 还是说朱大元帅吧,扫清了汉军,自立为吴王(开始称王了),他与智 囊团又制定了攻打张士诚的谋略。这次学谁呢?学骆宾王讨《武氏檄》,来 个讨《张氏檄》,檄文把红巾义军骂得狗血喷头:“妖言既行,凶谋遂逞 ,焚荡城南,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从此,农民起义军一分 子的朱元璋要与农民起义军分道扬镳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 朱元璋借口从滁州迎“小明王”来应天,在瓜洲渡阴使人锉船沉杀小明王 韩林儿。这真是“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诗),朱元 璋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韩林儿也够狠的了。 这大概也合了“英雄无毒不丈夫”吧。 朱元璋也真够英雄的了。害死小明王不久,兵发苏州,俘虏张士诚, 随后把张士诚押回应天府一阵乱棍活活打死。此后攻打方国珍的同时,采 取南征、北伐双管齐下。连克福州,方国珍降,打败陈友定,收获福建; 后几年,将两广、四川、云南纳入版图。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也取得节 节胜利,这又得益于智囊团的鬼点子:发布了告北方官民的檄文,表明“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是顺天应时之举,北伐 军顷刻间势如破竹,席卷中原大地。1368年正月,在北伐成功指日可待的 鼓舞下,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北伐大军在攻占河南后,沿运河由山东北上,直逼通州。大明开国洪 武元年八月初二日这天,徐达率部进入元大都,窝窝囊囊树倒猢狲散的元 顺帝逃往上都,正式宣告了统治中国98年(元立国共167年)的元朝的终结。 由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忽必烈开创的元帝国,如风卷残云,秋风 扫落叶,一夜之间帝国版图地跨欧亚。蒙古人的铁骑创造了华夏版图最大 的奇迹,实际上蒙古人的铁骑“旅游”到了俄罗斯的鼻子底下,黑海之滨 、小亚细亚。然而,令成吉思汗没想到的是,元帝国来也汹汹,去也匆匆 。 大概这就是历史吧! 朱元璋在元末嚣嚣乱世中,在开始数股比他势力强大的陈友谅、张士 诚、方国珍等农民起义军中,以小制大,小鱼吃大鱼,最终取得胜利,的 确很不容易。能够从他身上品出一点成功“猫腻”的是:他有很好的机遇 ,他的第一个上司郭子兴父子刚好病死战死,腾出位子让他成了一支不小 的义军名正言顺的主帅,有了本钱;他又足够心狠手辣,第二个上司小明 王韩林儿,在没有了利用价值后,他能像丢掉一块无用的破抹布样果断地 将其除掉;他还有识人的本领、用人的气度,智囊团里的刘基、朱升等人 帮了他的大忙。 朱元璋手下回民将领之多,是其他开国领袖不能比拟的。而元朝末年 ,政治空气是很敏感的,为什么一个回民集团会团结在他周围呢?朱元璋的 夫人姓马,不曾缠足,这几乎说明了一切。十个回民九个姓马,那时回民 不大可能与外族通婚。安徽地区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又有“十回保一朱 ”的说法,那是指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 、华云、李文忠等回民将领。后来被朱棣篡位后枭首的兵部尚书铁铉,也 都是色目人。在民间文学《大明英烈传》中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 们为“刚烈之回民”。这样一个回教色彩浓厚的集团在战乱的情况下,却 衷心拱卫一个汉族皇帝朱元璋登基,这正说明华夏民族的融合已经到了水 乳交融血肉相连的程度。自明清以来在中国民间,尤其回族聚居区流传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在马皇后及一大批回族文臣武将的扶助下获得成 功的,朱元璋跟这些回民兄弟,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多数都是拜 把兄弟。贫穷和饱受压迫使他们结成了兄弟情谊。近年来,穆斯林史学家 从他们的出身、思想言论和行为以及他们的后裔中考证出他们的族属和宗 教信仰,确定他们是元代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其中多数为回纥的后裔。 回族不完全等于回纥,或者又叫回鹘的,其中只有少部分成了后来的 回族。回族还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大食”。在唐朝,回纥是和唐朝并 列的一个国家,回纥,吐蕃和突厥都并不属于唐朝,只是通过战争与和亲 手段,曾经和唐朝建立过友好关系,但那也是暂时的,后来吐蕃还攻入唐 朝的首都长安。回族是因信奉伊斯兰教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不像其他 民族之间那样有血缘基因上的区别。公元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人中国,当 时信奉此教的人不多,所以,回纥人不都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才是回 民。13世纪初叶,大量被迫迁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来 不断同汉族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回教民族。在元朝, 回民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在农、工、商、学、兵等各阶层都形成了 一定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了立足之 地,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前提。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成就 影响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融入了华夏民族。明朝是回族穆 斯林发展最快速的时期。这大概也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继任者, 始终如一贯彻民族融合、民族共荣政策的结果吧!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