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上下)

大明帝国(上下)
作者: 周建行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84.40
折扣购买: 大明帝国(上下)
ISBN: 9787552027723

作者简介

周建行,1934年出生,湖南益阳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文事被划为右派,劳动改造多年。复出后终不悔改,继续写作,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文学评论百余万字。曾任文学期刊编辑、主编多年。退休后潜心研读《明史》,从事历史文学创作。先后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有《靖难烽烟》《大明天子朱祁镇》《大明肃贪》《祸国巨蠹》《旷世之恋:明宪宗与万贵妃》等。《大明帝国》为其所撰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朱元璋第一次命藩王领兵出征 朱元璋第一次命藩王领兵北征。老将军的心愿:像杨令公一样捐躯疆场。“晋王所部迟迟未到,我们几万人马能在这沙漠里等他们吗?”草原深处的风雪中出现了几个黑点。兵贵神速,燕王下令骑兵冒雪急驰迤都城。 翌日早朝,兵部尚书沈溍出班奏事。 “臣兵部尚书沈溍启奏陛下:洪武二十二年,窜逃塞外的残元余部又发生了一次内部倾轧。也速迭儿鸩杀了元嗣君脱古思帖木儿及太子天保奴,立了坤帖木儿。后来也速迭儿又让太尉乃儿不花杀死。乃儿不花与丞相咬住纠集了数万兵马,又有南下袭我边关之势。臣以为元朝残部不能任其死灰复燃,应在其声势尚未壮大之时一举歼灭之,俾使我大明永绝后患。” 对于这件大事,朱元璋觉得有必要对他的臣子们进行一番教育。他命沈溍归班,不急不缓地说道: “沈爱卿所奏极是。蒙古人在我们中原当了近一百年皇帝,他们先后在我们的国土上分封了六十六位王爷,什么燕王、秦王、晋王、梁王、安西王、镇南王等,把我们的国土全瓜分了。各省的大官全是蒙古人。他们怎能忘记中原土地的肥美富庶,哪像他们那里白茫茫一片雪原?他们做梦都想再来当这儿的主子啊!前年蓝玉在捕鱼儿海让脱古思帖木儿溜掉了,朕就料想他准会有一天卷土重来。他是让人杀了,可那些丞相啊、太尉啊都是在我们中原尝过甜头的,谁不想再来重温旧梦呀?别看他们现在只几万人,蒙古族像他们养的牛羊一样,特会生养繁殖。说不定再过几年他们又纠集几十万人了。蒙古人是没有什么军民之分的。十几岁的蒙古娃子个个都会骑马射箭。所以朕这次下了决心。要把乃儿不花他们彻底剿灭,所有宗室官员男女全部内迁。让他们经过几代彻底归化为汉民。把他们宗室的土地财产分给牧民们,叫他们在草原上专门喂牛羊,不再与天朝为敌。” 听了朱元璋这番讲话,众臣齐声称赞: “皇上圣明。此策为万安之计!” 沈溍奏道:“臣秉承圣意,已与户部将北征的兵马钱粮准备就绪。臣请陛下诏告天下,由哪位将军挂帅率师北征?” 朱元璋宣布道:“现西南不靖,蓝玉等诸将均在征讨西番诸蛮。此次北征朕拟命晋王朱.和燕王朱棣挂帅,分两路出兵。晋王统山西诸卫出左路,以定远侯王弼为左副将军,雄武侯周武为左参将,听晋王节制。燕王统河南北平诸卫出右路,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怀远侯曹兴为右副将军,全宁侯孙恪为右参将,听燕王节制。齐王朱榑也率山东指挥使司及本部护卫精锐马步军随燕王出征。两路兵马分兵进发,于蒙古境内会合,包围元军,务必一举而定之。” 在朝的傅友德、王弼、曹兴等将领出班领旨道:“臣等谨遵圣谕,必一举而克顽敌!” 朱元璋说:“朕即敕令晋王、燕王做好出征准备,大军于三月初誓师出征。” 满朝文武齐声道:“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届二十八岁的燕王朱棣接到朝廷的北征敕令,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他从小在大本堂读书时,对兵法弓马等武备的兴趣就远比经史和诗词歌赋高。就藩以后担负着巩固北方边塞的重任,他有意地跟出镇北平的大将军,也是自己的岳丈徐达学习治军之道,积累了许多经验。不过,真正地执掌三军领兵出征这还是头一遭,内心的紧张与兴奋是可以想象的。 接到朝廷敕令后,他就叫人去大庆寿寺将道衍和尚请到王府来,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道衍兴奋地说:“老衲甚为王爷高兴,这正是王爷在皇上面前立功的好机会。不立功怎能使圣眷更隆呢?王爷说是与晋王各统一路兵马前往吗?那王爷更要争先发兵抢立头功,至少不要输与了晋王。” 燕王担忧道:“蒙古人是很狡猾的。塞外茫茫雪原,地广人稀,他们若不与我军正面抵敌,而是凭着熟悉的地形跟我们捉迷藏。我军数万人深入漠北,一旦师劳兵疲,后勤困难,反遭敌人偷袭而落败,本藩有何面目去见父皇?也会在众兄弟面前声誉一落千丈啊!” 道衍安慰他道:“王爷不必过虑。王爷不是说有傅友德将军辅佐你么?傅友德多次随徐大将军北征,他对付蒙古人肯定很有经验。王爷多听取他的意见,也显得王爷尊重前辈虚怀若谷啊。” “大师能随本藩同去么?小王也好随时向你讨教。” 道衍一笑道:“大军中带个和尚算什么呢?不太扎眼了么?王爷只须牢记一条:深入敌人腹地,兵贵神速。多派斥堠探马,一旦探寻到了敌军驻地,一举包围歼灭之,勿任其逃脱。王爷大胆统兵前去,贫僧在后方为王爷祈祷早日奏凯班师。” 燕王诚心一揖道:“多谢大师!” 春节过后,各路兵马齐集北平。齐王朱榑也率山东诸卫所马步军随征,燕王令其断后。春寒料峭中大军从古北口出关。天上还飘着断断续续的雪粒,燕王在傅友德、曹兴、孙恪等众将簇拥下冒着风雪驰马前进。 出关不久,道旁高高的山崖上,突现出现一座破败的祠庙,燕王驻马用鞭一指,问身旁的老将军傅友德。 “颍国公,您曾多次北征,这塞外荒凉之地哪来这么一座祠庙,它是为谁而立?” 傅友德在马上躬身道:“禀王爷,北宋年间,老将杨业率领杨家将在此抵抗辽兵,两河口战败,杨令公以身殉国。杨家将的孤儿寡母前仆后继镇守边关,保卫北宋疆土不受侵犯,名垂千古。后人为了纪念杨业,在此建祠,以期时时祭奠。只是从元朝以来,此地汉人已经很少了,香火断绝,祠宇破败不堪。杨业的塑像都让蒙古人给毁了。” 燕王听了这番介绍,不胜唏嘘感叹。他对身后诸将道:“对此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我等应去凭吊一番。众将下马。” 众将跟随燕王,踏着崎岖不平的石子路爬上山崖,来到那座破祠前。祠门上“杨令公祠”几个字斑驳可见。士兵们使劲推开铁枢已锈蚀的祠门,里面扑喇喇飞出一群蝙蝠,让大家猛然一惊。士兵们用枪矛拨开蛛网。燕王带领众将在破坍的拜坛前,对着黑魆魆空荡荡的神坛深深施礼,向四百年前为抗击外寇战死沙场的民族英雄致敬。 从山崖上下来的时候,因为石子路面上晚间冰冻未完全融化,走在前面的好些士兵都滑倒了。山路又窄,旁边是陡峭的危崖乱石,跌落下去非死即伤。亲兵们忙过来搀扶燕王,燕王道:“本藩年轻能站立得稳,你们快去搀扶好傅将军。” 年过六旬的傅友德对燕王如此谦恭敬老甚为感激,从山崖上下来时,他对燕王说:“王爷,老臣追随皇上大小历百余战,至今已垂垂老矣!此次恐是老臣最后一次出征了。此次若遇蒙古人有备反扑,请王爷一定派老臣出战。” 燕王笑道:“颍国公,您这话小王有些不解,我们麾下有那么多年轻战将,难道您老还要与他们争功啊?” “王爷说笑话了。老臣已官至国公、太师,还需争什么功呢?不过,老臣给王爷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开国功臣中俞通海、张德胜他们在战场上阵亡了,有人说他们不值,跟着皇上打江山,却没来得及享受爵禄富贵,封公封侯。老臣却不这么想。这几位算有福的人了,他们的塑像在鸡鸣山的功臣庙里占了一席之地,子孙也稳稳当当袭了爵。而我们这些在世的却保不住啊!像陆仲亨、唐胜宗他们随了逆党,落个身首异处多不值呀!老臣若是像杨令公一样在这冰天雪地的塞北疆场为国捐躯了,以后说不定会有人建祠来纪念我,说有个傅友德在跟蒙古人打仗时阵亡了……” 老将军说出这番出自肺腑的话,他那布满沧桑的脸上禁不住老泪纵横。 “呸,呸,呸!我们刚刚出关,老爷子怎么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怀远侯曹兴连连对地上吐了几口唾沫。 “啊啊,老臣没想到这一点,该打嘴巴。” 燕王在崖边停住步,若有所思地望着朝下走去的傅友德,摇了摇头。 大厦已倾,乱世又起。朱元璋剪灭群雄,终创霸业。 然洪业伊始,相位之争、奸党叛乱、贪腐大案、南北战事接连上演,大明帝国被诡谲风云裹挟,该如何获得喘息之机? 开国元勋、当朝重臣、后宫外戚、皇储藩王逐一登台,布衣天子如何恩威并施,帝国权力又如何消长? 本书以《明史》为基础写就,展现了大明帝国开国后风云迭起的历史画面,形象地绘就了一幅幅大明宫廷、朝堂、战场与市井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