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00
折扣购买: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精)
ISBN: 9787549587506
罗天佑,香港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事务处总监,著有《中国史探赜》等多部中英文书籍。 王秀丽,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有《文明的吸纳与历史的延续: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等书。 方骏,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历史系教授,出版《明朝的辅都南京》(China’s Second Capital–Nanjing under the Ming)等十多部中英文书籍。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加拿大著名汉学家。曾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校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历史教授。卜正民还是美国明史学会半年期刊《明史研究》编委会成员。自2008年起,卜正民成为哈佛大学六卷本《中华帝国史》的主编。卜正民曾于1975年秋进入复旦大学,师从文学批评史学者李庆甲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1977年,他在李约瑟的安排下参与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七分册的编写。 卜正民著述颇丰且广受好评,其作品《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颁发的列文森奖和加拿大历史学会每五年评选一次的最高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一泽维尔·加诺奖,《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曾获加拿大历史学会颁发的华莱士·弗格森奖,《维梅尔的帽子》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联合颁发的马克·林顿历史奖。2006年,卜正民获得古根海姆学者奖。
当张涛撰写《歙县志》时,他对上述这段在明朝 中期上演的帝位更替大戏并不感兴趣。回首往事时, 他担心的是别的事。他更为关注的是另一个中心的消 失:一个洪武皇帝赖以重建明代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农 业经济。土地作为经济价值的基础正在转弱。商业贸 易的技巧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证实比农业更具吸引力。 由于人民追逐商业贸易中的有利机会,洪武皇帝渴望 农村重建的机械式团结逐渐减弱。 甚至正统皇帝被俘亦含有商业上的意义。一位在 北京任职的低级官员指出,正统皇帝被俘之前,请名 人撰写祭文,每篇润笔银二三钱即可求。然而事变之 后,“文价顿高”,涨到五钱,甚至一两。官员们皆 视此价格变动有如废黜皇帝一样恐怖,它是世道日非 的证据。对张涛而言,此事的震撼性更大,因为它暗 示一种更加危险的沉沦:不是由于政治不稳而导致价 格上扬(那可能是短期的),而是经济竞争引起天下 混乱。有关润笔费于1450年间上涨的报道,可以在另 一方面使张涛烦恼。它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提示:即使 在一个上流的社会里,所有的东西也都有价钱。 关于明代中叶传统农村生活的衰落,张涛所言大 致上是正确的。明代中叶政府接受了这种转变,又通 过对以里甲制度为基础的徭役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推动 了它。自十五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刚刚建立的正 统政权开始想办法增加中央税收。然而,当大部分税 征是以人力来评估的时候,增加国家的岁入几乎是不 可能的。直至力役能被转换为可以流通的货币,才能 为中央政府带来实质的收益。收取实物地税也有同样 的困难,虽然程度较轻。如有需要,漕运制度会运送 更多的谷物到首都,但用船只运载大量农产品横跨半 个国家既困难又昂贵。里甲制度可能对建筑南京的城 墙产生效用,但强征力役及物产并不是政府税收的可 靠基础,特别是首都已迁移到遥远的北方,而平民又 善于逃避里甲的户籍登记。 为满足税收方面不断增加的需求,明朝政府将一 些课征转以白银缴付,其中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还 不断增长——必须运到北京。这个转变过程的开端, 可以追溯到1436年金花银的征收,此即前一章“冬” 季结尾所提及的南部七省将部分粮税折钞上缴。明代 中叶所推行的徭役改革,也制订了其他税收兑换的措 施。“坐办”为“岁办”所取代;后者要求供应物产 到京师的地方官员,在他们的财政预算中,承担有关 运输费用并以白银上缴应课税项给中央政府。地方驿 站的强制性力役逐渐被“役银”所取替,是项转换过 程始于1490年,至1507年全面实施。这些变更和其他 改革渐渐地将国家税收转移到以货币为基础。至十六 世纪末期,实际上所有通过里甲制所征收的徭役,都 已经转换至按田亩征银,此即“一条鞭法”。 徭役的原则因此渐渐地消失于十五世纪的新货币 经济的漩涡里。从北京税收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的 力量并非在消减,它只不过是将税收的渴求压向地方 政府。可是,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正退出税收的行 政管理,交由地方官员去处理如何增加税收的问题。 收税官员被迫要自己去想方法征集金钱,而这又不能 正式记录于县里的账簿里。中央政府并不关心幕后所 进行的一切,只要地方官员完成税收的定额就行。 与洪武年间皇帝致力安排农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相比,这种情形是何等的不同。表面上看,显示洪武 皇帝所确立的秩序已不复存在的证据并不多。他的《 大诰》依然享有不可侵犯的正式权威,而后来的明朝 皇帝与中央大臣也经常提醒地方官员要确保每一个人 都能背诵他们伟大祖先的训谕。然而,《大诰》所描 绘的那种畸形的农村生活,似乎已变得愈来愈不合时 宜,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员一样,把记诵它作为纯粹的 例行公事。 中央力量的衰退并不表示地方县官可以无所事事 。恰恰相反:如果知县要使他的县在不断增加的行政 真空中持续发展,积极活动和进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而他要想积极进取地打造自己的辖区、满足国家的 财政定额,就要越来越多地考虑货品的流动和流动性 越来越强的财富形式。经世之道是需要的,但张涛的 僵化形式已非此道。 P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