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我们的木兰
ISBN: 9787549629374
上海在别处——读《上海流水》 喜欢读孙甘露《上海流水》的人,实际数量大约比愿 意承认的要多些,这并不是因为通过阅读一个上海作家的 “流水账”就能解密上海生活,书中也少见个人化写作那 类欲盖弥彰的内心景观。“流水”只提供一种生活的表面 运动,不知道源自哪里,也不知道要归于何处,阅读者和 作者能够达成的共识仅仅为,在当下的上海,这样的生活 是有理有据的。无论你是否喜欢,都不得不承认“上海流 水”的发生并不突兀,有一种看起来还不赖的生活,就是 那么平淡而近自然地存在着。 所以,如果不简单地将这本书看作日常生活消闲索引 ,或是文艺作品阅读指南,那么更可以通过它观察今日的 上海,怎样在破碎、流动、表面化的后现代生活中,具备 了生长出新形式的可能。上海作家以及上海读者,在这个 问题上又一次表现出自信,这回人们体验到,“流水”只 有在上海才能成立——“不是在家,就是在咖啡馆,或者 是去咖啡馆的路上”——如此无主题、无语境、无理由的 表达,正如很多人用来形容孙甘露以往的文学创作的词: 极端。人们至今依然认为孙甘露“多少年都没有放弃最初 对先锋的爱好”,也许这位不放弃的作家,再度开始了另 外一种文体实验?这一新的“极端”的写作想象若能成立 ,那么它本应同样指涉一个极端的上海,在这些看来散漫 、任意,“比缓慢更缓慢”的语句背后,我感受到的依然 是某种谨饬的内心状态。 即便如此,也不能马上定义《上海流水》的创新在何 处,若你对孙甘露的文字足够熟悉,这本书就仍然是亲切 的,其中大量对文学、音乐、哲学的援引,当年在那迷宫 一样的叙事中,孙甘露已将它们设置成唯一清晰可见的路 标,只不过如今这些迷宫的立柱已风化,以先锋方式叙述 大故事的追求,已成了似水年华的追忆。而这些路标被剪 辑在了一起,忽又变成了切切实实的上海生活的映像。叙 述的象征性和超现实性从文本剥离以后,某种救赎的愿望 降临到最实际的“流水账”之上,支撑这一变化的是对生 活本质化的诉求么,是否我们已经可以从记述“流水”般 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真实的上海作为最终的栖居之所 ? 这本书最真实之处无疑就在于:一个人面对一座城市 ,而孙甘露的上海恰恰被他自己表述为“此地是他乡”, 好像是一种悖论,在著名的关于“信”的比喻中,他认为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信箱,人们只是在信箱里暂时安身。有 意思的是,只有单独挑出“故乡”这个词语,才会发觉, 上海这样的城市很难引发一般意义上的乡情,它的一切都 是在流动和变迁中。上海人的身份认同,虽然对他们来说 是件重要的事,却并非建立在任何一种固定的乡土伦理之 上,且不断被消解,又不断重建。上海正在成为当代中国 最重要的空间隐喻,在消解和重建的循环中,大城市的身 份认同与各种各样的原乡情结发生着摩擦,故事永远正要 发生,又没有发生,或已经完结了。要叙述一个真实的上 海,在孙甘露这里,时间必须是延宕下去的节奏,上海永 远是在别的地方还有着不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