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学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0.70
折扣购买: 螃蟹脚/九三文学创作文库
ISBN: 9787507751864
马青,**。1953年出生于云南省普洱市。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供职于普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担任过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普洱市作家协会**、九三学社普洱市支社副主任委员等多个社会职务。出版的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灵芽》《雨落拉祜山》,中篇小说集《北回归线之城》,诗集《白鸦》和短篇小说集《黄栗木铜**》,散文集《*根景东》,等等。是云南省文联表彰的德艺双馨文艺家。
这样就得谈到本县历**起过显赫作用的那条马 店街了,那是三四十年代随着商旅的发达兴起的一条 新街,路面虽不太平坦,却比原先县城的那些古老石 板街要宽要长得多,鼎盛时整条街有大小马店和客栈 三十多家,并且常常住满了客,每到夜晚家家门口都 会点亮本地称为“马灯”的风雨灯或者是那种嘶嘶作 响的电石灯,照得整条街一片通明。前面说过县城中 汉人有一种看不起哈尼人但又不得不与之合作的矛盾 心态,在马店街表现得*为突出。由于过往马帮中哈 尼族马锅头小伙计很多,这些人平时风餐露宿奔波不 止很是辛苦,到了这歌舞升平的县城自然少不了放松 一下,出手也就大方得多。唯利是图的商家虽然背后 也嘲笑这些人那种带哈尼味的汉话发音,但当了面仍 然“来的都是客”“和气生财”。有的店老板还有意 *着不熟练的哈尼话同他们交易,以便增加好感。细 细想起来,当*马店街的状况大约和**搞的“开发 区”之类的事物相似,只不过那是顺应经济规律自然 形成的东西,用不着**专门去发文拨款加以号召。 马店街既以马店为名,那就不得不谈一下这条街 上马店的格局。一般来说,马店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 院子,院子中间一般也有一个水面上常浮着干*茎甚 至干马粪的水井,小伙计们便是从这个井中提了水出 来喂牲口。同样的,院子两边的厢房或者正房楼下一 般也是空荡荡的不分格,还安着长长的马槽,好方便 马锅头(马帮的首领)们拴马卸驮子。楼上倒是有客房 ,但也只有马帮老板或者是与马帮随行的商人才住得 起,那些小伙计们则都在楼下的大通铺上打开毡子和 衣而卧,一边哼唱着有些放荡的山歌小调。和马店正 好相反的,是我和安娥等居住的也是一个建筑在北回 归线上的小四合院,但这是一个很精致典雅的院子, 据说过去是一个很有钱的旧官僚的私宅,院子中也同 样有一口围有石栏的水井,当然这水很干净。不过按 照回归之城的惯例,这井水只能用来洗衣洗菜,叫作 “使水”;而煮饭烧菜的水则要出城到叫蚂蟥塘等处 的哈尼人的寨脚去挑来,这种带甜味的泉水称之为“ 茶水”。这样这城中便有了一种挑水卖的职业,荣荣 家就是由一个唤作“金甲”的人按时挑水上门来的, 每次五分钱。安娥和我家则由我们俩承担了汲水的任 务。因为人小,只好两人合抬一桶,碰到同龄的小孩 便追着讥笑我们是“两口子”。我羞得只管低着头走 路,安娥则高声反击:“两口子就两口子,你们看着 眼黑?”她说这话时小辫子在我前面一甩一甩的模样, 久久难忘。 严格地说我们院中的那口水井并不在院子的正当 中,实际上一眼就看得出它偏离了本院的中轴线。但 若干年后却有人考证,说当年风水先生测定的这个偏 离中轴线的井位,恰巧就在北回归线上!而且还有人* 进一步考证出,说是喝过这口北回归线井水的人,有 很多人生了双胞胎,并且全部都是“龙凤胎”。可惜 当这些传闻到处流散并且上了小报时,那口水井早已 被填没,上面也已经建成一座六层高瓷砖贴面的大楼 。 不过,“龙凤胎”的传说我并不相信,因为实际 上当初家中没有“茶水”的时候,我和安娥就没少喝 这井的井水,但我和她却都没生过什么“龙凤胎”。 但是,假如要以这口北回归线井为界的话,我们这个 院子倒真的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一院两制”。八 老倌和阿凤婶家那边是私房,我家和荣荣家这边是公 房。这种不同的体制直到我稍懂人事后才从大人的交 谈中了解到,阿凤婶家过去是开马店的,修通了公路 后马店便冷落了,被**征作他用,同时便把这小院 的一半划给了她家作补偿。她家住不完这么多的房子 ,便又把一部分出租给了安娥家。但大人们谈到八老 倌时,却说他是阿凤婶“后来的”丈夫,同时八老倌 还有另外一个妻子在哈尼山寨。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当 时是大大超出了我的理解,所以过了很多年后我才真 正搞清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只能 是凭借我的推测和想象了。 据我了解八老倌当年也是赶马人,但身份既不是 老板也不是小伙计,因为他自己拥有一头骡子三匹马 ,这样同几个也有马匹的哈尼弟兄合伙组成了马帮。 而且据说他当年也是一个又标致又勇武的哈尼小伙子 ,他身上那支从不离身的德国造滑板十响*,便是与 抢劫马帮的土匪血战之后的战利品。照我的想象,他 足穿*鞋,身穿家织土布对襟衣,背一顶哈尼山乡特 产的细花桐油篾帽健步走在马帮旁的形象想必是很潇 洒的,而那天他也正是这样潇潇洒洒地跟着马帮走进 了这温、热两带交汇的小县城。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