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随宜集
ISBN: 9787545817836
陈从周,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原籍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园林文化大家,也是散文家,他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他是“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柳迎春 “料峭春寒中酒,迷离晓雾啼莺”,婉转新声,才惊 醒了,“早黄杨柳漏春信”,窗前杨柳有些两样了,然而 重裘未卸,没有莺啭的话,我还倦倚在半温的火炉旁啊! 的确余寒仍不肯离去,我亦无可奈何,但柳丝点点鹅黄, 使你不觉中也要留心一下,它蕴藏着无限的春机,几天后 将给人温暖、兴奋以及如醇酒一样的醉意。春随人意,可 以说杨柳是先开眼了。 我爱柳,也欢喜画柳,记得俞平伯先生夫妇曾叫我写 过一张杨柳春禽图,我题上了宋词“一丝柳,一寸柔情” ,挂在他卧室中。老夫人去世后,到今天仍挂原地不动, 他说这画是永久的藏春,其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话又说回来了,我与俞老能够这样为杨柳所移情,都 并非无因的,在我的本行造园学中,就常引起人的深思。 园景要有四时,大家都知道。人们经过漫长的寒冬,切望 着春回大地,而杨柳呢?她是报春最早,首先安慰人们寂 寞之心,而落叶又是最迟,在四季中却更是变化多端。夏 日的绿杨烟雨,秋天的高柳鸣蝉,冬季的万条风前,没有 不入画的,而朝晖暮霭之中,姿态依人。在中国园林中她 与竹可以平分秋色。 杨柳的性格,可说是温柔体贴,水陆皆宜,我国大地 上无处无她的倩影。绿柳城廓,白门杨柳,描绘出扬州与 南京两城风光。而长亭折柳,闻莺柳浪,诗意与画意,无 不因柳而生。因此人们说起杨柳,总是觉得它是良善而亲 切的东西。其实杨柳并不像我们直觉观察所见的那样,仅 见到柔的一方面,它是柔里有刚,不是没有原则性的。我 们画杨柳,画其本必心存老树之态,要苍劲有笔力,然后 轻添柳枝,淡抹嫩叶,方才迎风作态,否则画柳不成了。 杨柳的枝条看上去很柔,却很坚韧,可以用来编器,因此 刚柔相济的美德,是杨柳独具的。近年来有些园林工作者 ,似乎没有从杨柳的德、貌、冲态、风韵等多方面来品赏 她,而轻率地将不是高贵树木,容易生虫,杨花乱飘,树 龄不长,更不是进口货,是土产品等等加之于它。目前园 林越高级,杨柳就越绝迹,城市的绿地几乎让法国梧桐占 领,杨柳快呜呼哀哉了。杨柳遭此厄运,何其惨也。“我 为杨柳频叫屈,而今不见舞楼台。”希望从事造园的人多 少要有三分诗人风度和雅,对杨柳不要太歧视了。 我每次去宁波天一阁,人家为我安排宾馆,而我总谢 绝了,我爱那阁旁的平屋,斗室一间,白夏布帐子的小床 ,靠窗一张书桌,倚壁一架杂书,红漆的地板,墙上挂着 一副“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对子。外面是石 板铺地,放着几盆秋花,远处有一丛修竹,太恬静了。这 境地使我仿佛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家居岁月,读书周旋其中 ,亲切得教人泪下,可怜的是当年照顾我的母亲,五十多 年前早做了天上的神仙。哥哥来信说他遍寻了母亲墓区, 再也找不到母骨葬处,我是不能想也不敢多想了。 可能因年龄的关系,“豪华”二字对我太淡薄了,一 天天进入平静如秋水的境界,这小轩正容我徘徊,容我幻 想,容我回忆。人家说:“你在这里太有意思了。”我回 答说,是梨子心般的酸味。偶然飘来一阵残桂香。我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