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45.01
折扣价: 8.50
折扣购买: 好妈妈不打不骂培养男孩300个细节(珍藏本)
ISBN: 9787516648339
陈书媛,畅销书作者,资深编辑,曾任职于国内某知名出版社。创作出版《精装国学馆-清朝十二帝》《红色经典电影阅读:党的女儿》《红色经典电影阅读:三毛流浪记》《《红色经典电影阅读:老兵新传》》《万事如意:民间吉神与文化内涵》《绝代王陵: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园》《钧天广乐:古代十大名曲与内涵》《心灵之依: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吉祥如意:吉祥物品与文化内涵》等多部作品。
了解男孩的典型心理 “养不教,父之过。”每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都 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一种共识。当我们听说某个 孩子做出某件或优秀或出格的事情时,第一反应总会是“ 这孩子的父母可真是不一般/不负责任”。但是儿子们教 育起来的难度往往更高一些,因为他们相比于女儿,对父 母的依赖心更弱,叛逆心却更强。这种性别差异使相当一 部分父母惯于将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比如亲戚,比 如老师。 有些家长干脆认为,男孩子都天生脾气倔强,是“小 硬汉”的表现,是不可逆的品质,认为教育孩子,培养孩 子的智力、知识,良好品德、个性心理,都应该由外人或 孩子自身负责。有些男孩在学校打架惹事,父母会无奈地 表示:“这孩子从小就淘气…打过骂过好几次了,我们也 没办法。”而他们的儿子就在旁边皱着眉,低着头,心里 对父母的隔阂又加深了一分。莫非这些父母都认为儿子只 是一只有着人类外表的低级宠物吗?如此的相处模式,让 儿子怎么和自己亲近? 还有的父母会对师长们说:“孩子不听话尽管训他, 该配合的我们都配合。”看似表示理解,实则是把教育实 权和责任都推给别人,自己则像个无所事事又想偷懒的员 工,只顾着和孩子、学校一起三方踢皮球,试图靠推卸责 任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幕后黑手。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任何 孩子的行为都是依据父母的反应试探着做出来的。有时, 孩子显得更听亲戚、老师这类“外人”的话,原因不外乎 以下几点: 第一,相对而言比较陌生的人更容易让孩子产生神秘 感、敬畏感,因此,更崇拜力量感的男孩会将这类不熟悉 的长辈在心中小小“神化”,觉得他们说的所有话都是真 理。妈妈们肯定有过这种体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觉 得父母都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但在上了小学之后,却会突 然把老师当成至高无上的权威人士,经常拿“我们老师说 ”这类说法反驳、质疑家长。其实,这个现象是很正常的 。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但在学校 ,老师展示出的知识面和技能都是与父母不同的;班级中 的众多同龄人会使孩子存在一种竞争意识,更渴望获得老 师的肯定与赞扬。这种心理其实并没有否定父母言论的有 效性,任何孩子都会渴望他们所能获取的一切认同。所以 ,父母不可以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的一切由老 师说了算”的架势,这会让孩子有种“我不再被重视”的 错觉。 第二,男孩在情感沟通方面更偏向于认同自我思考出 的逻辑,而不是对家人倾诉。常有人说“女儿是贴心小棉 袄”,但没有这样讲儿子的,其本质原因即,男性由于不 同的性别心理和思维差异,更不易表露感情。年幼时的男 孩可能会在遇到困难时哭着向父母求助,但随着时间的流 逝,他们会渐渐有意识地试图自己解决困难,或者干脆和 自己的小伙伴商量着做事。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不如父母亲 近的长辈,可以降低受到斥责的机率。 第三,男孩比女孩更喜欢刺激、新鲜的人、事、物,